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论文研究目标与意义 | 第14-15页 |
1.2.1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5-16页 |
1.4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2 国内外相关行业现状和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研究成果总结 | 第18-26页 |
2.1 行业发展现状 | 第18-23页 |
2.1.1 电动汽车的发展现状 | 第18-20页 |
2.1.2 充电站的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2.1.3 充电站运营商现状 | 第22-23页 |
2.2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研究成果总结 | 第23-25页 |
2.2.1 电动汽车充电服务的研究成果 | 第23-25页 |
2.2.2 研究成果总结 | 第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3 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特性 | 第26-44页 |
3.1 面向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分析 | 第26-28页 |
3.2 面向电动汽车用户的充电需求量化 | 第28-40页 |
3.2.1 路程的量化 | 第28-30页 |
3.2.2 时间的量化 | 第30-39页 |
3.2.3 充电费用的量化 | 第39-40页 |
3.3 面向充电站运营商的充电需求分析 | 第40-41页 |
3.4 面向充电站运营商的充电需求量化 | 第41-42页 |
3.4.1 充电站收入的量化 | 第41页 |
3.4.2 充电站服务水平的量化 | 第41-42页 |
3.4.3 充电分布均衡的量化 | 第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4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构建与求解 | 第44-62页 |
4.1 模型假设 | 第44页 |
4.2 面向用户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44-47页 |
4.2.1 面向用户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45-46页 |
4.2.2 面向用户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6-47页 |
4.3 面向充电站运营商的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构建 | 第47-50页 |
4.3.1 面向运营商模型的目标函数 | 第48-49页 |
4.3.2 面向运营商模型的约束条件 | 第49-50页 |
4.4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求解 | 第50-60页 |
4.4.1 多目标规划方法介绍 | 第51-53页 |
4.4.2 基于模糊规划法转化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 | 第53-59页 |
4.4.3 基于遗传算法求解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 | 第59-60页 |
4.5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综合模型的构建 | 第60-6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5 模型验证 | 第62-92页 |
5.1 仿真验证 | 第62-77页 |
5.1.1 仿真场景设定 | 第62-64页 |
5.1.2 仿真过程 | 第64-68页 |
5.1.3 面向用户的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8-72页 |
5.1.4 面向运营商的智能充电服务优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2-76页 |
5.1.5 电动汽车智能充电服务综合模型的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76-77页 |
5.2 实例验证 | 第77-91页 |
5.2.1 实例初始条件 | 第77-79页 |
5.2.2 充电站数据的预处理 | 第79-80页 |
5.2.3 实例验证结果及分析 | 第80-9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6 总结与展望 | 第92-94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92页 |
6.2 论文创新点 | 第92-93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