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在城市轨道交通中应用的可靠切换技术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2 LTE技术发展现状 | 第14-16页 |
1.2.1 铁路通信的发展概况 | 第14-15页 |
1.2.2 LTE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现状 | 第15-16页 |
1.3 LTE切换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8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18-20页 |
2 LTE切换关键问题分析 | 第20-46页 |
2.1 LTE系统概述 | 第20-26页 |
2.1.1 LTE系统架构 | 第20-22页 |
2.1.2 LTE关键技术 | 第22-26页 |
2.2 LTE切换技术概述 | 第26-29页 |
2.2.1 切换触发原因 | 第26-27页 |
2.2.2 LTE切换分类 | 第27-29页 |
2.3 LTE切换过程分析 | 第29-42页 |
2.3.1 切换测量阶段 | 第30-34页 |
2.3.2 切换判决阶段 | 第34-36页 |
2.3.3 切换执行阶段 | 第36-42页 |
2.4 LTE切换时延分析 | 第42-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3 轨道交通信道环境分析 | 第46-64页 |
3.1 轨道交通环境特征及对切换的影响 | 第46-50页 |
3.1.1 多普勒频移的影响 | 第46-48页 |
3.1.2 高速运行导致频繁切换 | 第48-49页 |
3.1.3 带状覆盖和列车位置可知 | 第49页 |
3.1.4 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 | 第49-50页 |
3.2 小区覆盖范围影响因素分析 | 第50-57页 |
3.2.1 链路预算过程 | 第50-53页 |
3.2.2 RRU覆盖方案 | 第53-57页 |
3.3 无线信道模型 | 第57-62页 |
3.3.1 阴影衰落 | 第57-58页 |
3.3.2 路径损耗模型 | 第58-61页 |
3.3.3 多径效应 | 第61-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4 基于COMP的切换优化方案 | 第64-76页 |
4.1 CoMP技术概述 | 第64-66页 |
4.2 基于CoMP的切换优化方案 | 第66-70页 |
4.2.1 切换方案 | 第66-68页 |
4.2.2 信令流程 | 第68-70页 |
4.3 CoMP协作集分析模型 | 第70-73页 |
4.3.1 协作集参数分析 | 第70-72页 |
4.3.2 根据列车速度动态调节阈值 | 第72-73页 |
4.4 加入列车位置信息辅助切换 | 第73-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6页 |
5 仿真验证及结果分析 | 第76-88页 |
5.1 仿真模型设计 | 第76-77页 |
5.2 切换性能分析 | 第77-79页 |
5.3 仿真参数及仿真流程 | 第79-81页 |
5.4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1-8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8-90页 |
6.1 总结 | 第88-89页 |
6.2 展望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图索引 | 第94-96页 |
表索引 | 第96-98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102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