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0页 |
1.1 氢能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页 |
1.2 氢的存储方式及储氢技术目标 | 第13-15页 |
1.3 高密度储氢材料研究进展 | 第15-20页 |
1.3.1 金属氢化物储氢 | 第15页 |
1.3.2 配位氢化物储氢 | 第15-18页 |
1.3.3 物理吸附储氢 | 第18页 |
1.3.4 化学氢化物储氢 | 第18页 |
1.3.5 液体有机氢化物储氢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Li-B-N-H储氢材料的研究进展 | 第20-37页 |
2.1 LiBH_4的研究进展 | 第20-24页 |
2.1.1 LiBH_4的结构和物化性质 | 第20-21页 |
2.1.2 LiBH_4的热分解行为及其机理 | 第21-22页 |
2.1.3 改善LiBH_4储氢性能的方法 | 第22-24页 |
2.2 Li-B-N-H储氢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4-35页 |
2.2.1 LiBH_4·xNH_3的研究进展 | 第25-29页 |
2.2.2 LiBH_4-LiNH_2复合体系的研究进展 | 第29-33页 |
2.2.3 LiNH_2BH_3的研究进展 | 第33-35页 |
2.3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实验方法 | 第37-44页 |
3.1 原材料试剂和样品制备 | 第37-38页 |
3.2 储氢性能测试 | 第38-40页 |
3.2.1 气体脱附测试及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3.2.2 吸/放氢性能测试 | 第39页 |
3.2.3 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测试 | 第39-40页 |
3.3 结构及形貌表征 | 第40-41页 |
3.3.1 X射线衍射 | 第40页 |
3.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 第40页 |
3.3.3 ~(11)B液体核磁共振谱 | 第40页 |
3.3.4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分析 | 第40-41页 |
3.3.5 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 | 第41页 |
3.3.6 球差矫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及电子能量损失谱 | 第41页 |
3.3.7 X射线精细结构吸收谱 | 第41页 |
3.4 第一性原理计算 | 第41-44页 |
3.4.1 密度泛函理论 | 第41-42页 |
3.4.2 赝势方法 | 第42-43页 |
3.4.3 DMol~3计算程序介绍 | 第43-44页 |
第四章 CoO催化LiBH_4·NH_3-3LiH体系的放氢行为和作用机理 | 第44-56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LiBH_4·NH_3-3LiH-xCoO研磨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44-46页 |
4.3 LiBH_4·NH_3-3LiH-xCoO样品的热分解行为 | 第46-48页 |
4.4 LiBH_4·NH_3-3LiH-xCoO样品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 | 第48-49页 |
4.5 LiBH_4·NH_3-3LiH-xCoO样品的放氢机理及催化剂的状态变化 | 第49-5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纳米Co@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LiBH_4-2LiNH_2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 | 第56-68页 |
5.1 引言 | 第56页 |
5.2 碳附载纳米Co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56-59页 |
5.3 球磨LiBH_4-2LiNH_2-xCo@C样品的结构特征 | 第59-60页 |
5.4 LiBH_4-2LiNH_2-xCo@C样品的热分解行为 | 第60-62页 |
5.5 LiBH_4-2LiNH_2-xCo@C样品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 | 第62-64页 |
5.6 LiBH_4-2LiNH_2-5 wt%Co@C样品放氢过程的结构及形貌变化 | 第64-66页 |
5.7 LiBH_4-2LiNH_2-xCo@C样品的吸氢行为 | 第66-67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Co_3O_4的原位制备及其对LiBH_4-2LiNH_2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规律和机制 | 第68-77页 |
6.1 引言 | 第68页 |
6.2 Co_3O_4的制备及表征 | 第68-69页 |
6.3 球磨后LiBH_4-2LiNH_2-xCo_3O_4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69页 |
6.4 LiBH_4-2LiNH_2-xCo_3O_4样品的热分解行为 | 第69-72页 |
6.5 LiBH_4-2LiNH_2-xCo_3O_4样品的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 | 第72-73页 |
6.6 LiBH_4-2LiNH_2-0.05/3Co_3O_4样品放氢过程的结构和形貌变化 | 第73-75页 |
6.7 LiBH_4-2LiNH_2-xCo_3O_4样品的吸氢行为 | 第75-76页 |
6.8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Co(111)表面Li原子、[BH_4]和[NH_2]基团共吸附脱氢的反应机理 | 第77-93页 |
7.1 引言 | 第77页 |
7.2 计算细节 | 第77-79页 |
7.2.1 计算软件及参数设置 | 第77-78页 |
7.2.2 计算模型和步骤 | 第78-79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1页 |
7.3.1 Co(111)表面的结构和性质 | 第79-80页 |
7.3.2 [LiBH_4]、[LiNH_2]和[Li_2(BH_4)(NH_2)]的结构和性质 | 第80-86页 |
7.3.3 [LiBH_4]]、[LiNH_2]和[Li_2(BH_4)(NH_2)]在Co(111)表面的吸附 | 第86-91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八章 纳米Ni@C复合材料对LiBH_4-2LiNH_2体系储氢性能的影响及其机理 | 第93-103页 |
8.1 引言 | 第93页 |
8.2 碳附载纳米Ni复合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 第93-96页 |
8.3 球磨后LiBH_4-2LiNH_2-xNi@C样品的结构表征 | 第96页 |
8.4 LiBH_4-2LiNH_2-xNi@C样品的热分解行为 | 第96-99页 |
8.5 LiBH_4-2LiNH_2-xNi@C样品的放氢热力学及动力学性能 | 第99-100页 |
8.6 LiBH_4-2LiNH_2-10wt%Ni@C样品放氢过程的结构及形貌变化 | 第100-101页 |
8.7 LiBH_4-2LiNH_2-xNi@C样品的吸氢行为 | 第101-102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3-106页 |
9.1 结论 | 第103-104页 |
9.2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简历 | 第118-11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