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2页 |
1 引言 | 第21-43页 |
1.1 纳米材料概述 | 第21-23页 |
1.1.1 纳米材料的定义与分类 | 第21-22页 |
1.1.2 纳米材料的性质与应用 | 第22-23页 |
1.2 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第23-31页 |
1.2.1 纳米颗粒进入土壤的途径 | 第23-24页 |
1.2.2 纳米颗粒的环境及健康风险 | 第24-27页 |
1.2.3 纳米颗粒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 | 第27-31页 |
1.3 纳米颗粒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31-36页 |
1.3.1 纳米颗粒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 第31-32页 |
1.3.2 纳米颗粒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 第32-33页 |
1.3.3 纳米颗粒对土壤生物特性的影响 | 第33-36页 |
1.4 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生态的影响 | 第36-40页 |
1.4.1 纳米颗粒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 | 第36-38页 |
1.4.2 特异微生物对纳米颗粒的响应 | 第38-39页 |
1.4.3 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39-40页 |
1.5 论文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 | 第40-43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40-41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41-42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42-43页 |
2 金属纳米颗粒在稻田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43-75页 |
2.1 材料和方法 | 第44-49页 |
2.1.1 供试土壤及纳米颗粒 | 第44-45页 |
2.1.2 培养试验 | 第45-46页 |
2.1.3 分析方法 | 第46-49页 |
2.1.4 数据分析 | 第49页 |
2.2 结果与分析 | 第49-65页 |
2.2.1 金属纳米颗粒的化学形态变化特征 | 第49-52页 |
2.2.2 金属纳米颗粒的分子形态变化特征 | 第52-54页 |
2.2.3 培养过程中土壤环境因子变化 | 第54-56页 |
2.2.4 土壤吸附能力及阳离子交换能力的变化 | 第56-60页 |
2.2.5 土壤有机质含量及组成的变化 | 第60-62页 |
2.2.6 土壤其他重要元素的变化 | 第62-64页 |
2.2.7 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 | 第64-65页 |
2.3 讨论 | 第65-72页 |
2.3.1 金属纳米颗粒的形态转化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65-66页 |
2.3.2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66-69页 |
2.3.3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组成的影响 | 第69-72页 |
2.4 结论 | 第72-75页 |
3 金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75-99页 |
3.1 材料和方法 | 第76-80页 |
3.1.1 供试纳米颗粒 | 第76页 |
3.1.2 培养试验 | 第76-77页 |
3.1.3 分析方法 | 第77-80页 |
3.1.4 数据分析 | 第8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80-91页 |
3.2.1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 第80-82页 |
3.2.2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酶学特征的影响 | 第82-84页 |
3.2.3 金属纳米颗粒作用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 第84-88页 |
3.2.4 土壤中不同提取态重金属含量分析 | 第88-90页 |
3.2.5 土壤微生物指标与不同提取态重金属的相关关系 | 第90-91页 |
3.3 讨论 | 第91-97页 |
3.3.1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的毒性作用 | 第91-94页 |
3.3.2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金属纳米颗粒的响应 | 第94-95页 |
3.3.3 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机理 | 第95-97页 |
3.4 结论 | 第97-99页 |
4 金属纳米颗粒作用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 | 第99-133页 |
4.1 材料和方法 | 第100-102页 |
4.1.1 供试土壤 | 第100页 |
4.1.2 培养试验 | 第100-101页 |
4.1.3 分析方法 | 第101-102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10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102-124页 |
4.2.1 土壤环境因子的变化规律 | 第102-104页 |
4.2.2 水稻全生长期根际土壤的生物学变化规律 | 第104-106页 |
4.2.3 测序序列质量控制与数据分析 | 第106-107页 |
4.2.4 CuO NPs浓度变化对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4.2.5 CuO NPs对不同生长期水稻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15-124页 |
4.3 讨论 | 第124-131页 |
4.3.1 金属纳米颗粒对根际土壤环境及生物学特征的影响 | 第124-125页 |
4.3.2 根际环境下金属纳米颗粒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125-130页 |
4.3.3 水稻根际淹水落干过程中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变化特征 | 第130-131页 |
4.4 结论 | 第131-133页 |
5 金属纳米颗粒对稻田土壤功能微生物的调控机制 | 第133-147页 |
5.1 材料和方法 | 第134-136页 |
5.1.1 供试土壤 | 第134页 |
5.1.2 分析方法 | 第134-135页 |
5.1.3 数据分析 | 第135-13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136-141页 |
5.2.1 培养过程中稻田土壤功能性质的变化规律 | 第136-139页 |
5.2.2 CuO NPs对稻田土壤主要功能微生物种群的影响 | 第139-141页 |
5.3 讨论 | 第141-144页 |
5.3.1 金属纳米颗粒对稻田土壤碳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1-143页 |
5.3.2 金属纳米颗粒对稻田土壤铁硫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3-144页 |
5.3.3 金属纳米颗粒对稻田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的影响 | 第144页 |
5.4 结论 | 第144-147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47-151页 |
6.1 结论 | 第147-149页 |
6.1.1 金属纳米颗粒在稻田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 第147页 |
6.1.2 金属纳米颗粒的微生物毒性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147-148页 |
6.1.3 金属纳米颗粒作用下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演变 | 第148页 |
6.1.4 金属纳米颗粒对稻田土壤功能微生物的调控机制 | 第148-149页 |
6.2 研究创新点 | 第149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75页 |
作者简历及主要学术成果 | 第175-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