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2-16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2-14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4-16页 |
1.3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16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6-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5 研究目的意义 | 第18-19页 |
2 理论研究进展与本研究的理论框架 | 第19-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2 系统论 | 第21-22页 |
2.3 城市设计相关理论 | 第22-23页 |
2.3.1 图底关系分析 | 第23页 |
2.3.2 联系理论分析 | 第23页 |
2.3.3 场所理论分析法 | 第23页 |
2.4 城市空间形态理论 | 第23-25页 |
2.4.1 空间形态理论 | 第23-24页 |
2.4.2 分形理论 | 第24-25页 |
2.5 城市生态理论 | 第25页 |
2.6 环境心理学理论 | 第25-26页 |
2.7 绿色基础设施 | 第26页 |
3 基于地域文化聚散形态的成都市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 | 第26-50页 |
3.1 成都市城市空间结构的演变研究 | 第26-31页 |
3.1.1 成都地域文化的产生 | 第26-27页 |
3.1.2 地域文化对古代成都市青羊区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27-30页 |
3.1.3 现代文化对成都地域文化的冲击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 | 第30-31页 |
3.2 成都市绿地系统规划(生态文化)对青羊区开放空间的影响 | 第31-33页 |
3.2.1 城市绿地系统结构布局与分区 | 第31-32页 |
3.2.2 主城区绿地系统结构图 | 第32页 |
3.2.3 中心城主要水系控制规划图 | 第32页 |
3.2.4 小结 | 第32-33页 |
3.3 青羊区开放空间与地域文化的现状 | 第33-43页 |
3.3.1 青羊区开放空间现状 | 第33页 |
3.3.2 青羊区用地性质分析 | 第33-34页 |
3.3.3 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分析 | 第34-36页 |
3.3.4 基础设施分析 | 第36页 |
3.3.5 绿地空间与水系结构关系分析 | 第36-37页 |
3.3.6 道路结构分析 | 第37页 |
3.3.7 青羊区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3.3.8 文化发展轴 | 第42页 |
3.3.9 文化发展轴与城市总体规划中文化轴的分离 | 第42-43页 |
3.4 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的变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分析 | 第43-48页 |
3.4.1 时间演替序列 | 第43-44页 |
3.4.2 “聚”—结构 | 第44-45页 |
3.4.3 “散”结构 | 第45-48页 |
3.4.4 先“聚”后“散” | 第48页 |
3.5 小结 | 第48-50页 |
4 基于地域文化聚散形态的成都市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 第50-67页 |
4.1 基于地域文化下国内外典型城市开放空间结构规划的失败与成功案例分析借鉴 | 第50-54页 |
4.1.1 国内部分城市摊大饼模式 | 第50-53页 |
4.1.2 国外经典城市设计案例借鉴 | 第53页 |
4.1.3 小结 | 第53-54页 |
4.2 成都市城市空间总体结构特点与规划战略 | 第54-55页 |
4.3 基于地域文化聚散形态下的成都市青羊区开放空间的构建 | 第55-60页 |
4.3.1 空间组成(点-文化景观) | 第55-56页 |
4.3.2 空间结构(线-轴线) | 第56-57页 |
4.3.3 空间序列(起-承-转-并-结) | 第57-60页 |
4.3.4 空间性格 | 第60页 |
4.4 基于地域文化聚散形态下的成都市青羊区开放空间结构规划策略 | 第60-62页 |
4.4.1 核心区与辐射区的规划策略 | 第61页 |
4.4.2 重要文化节点的优化规划策略 | 第61-62页 |
4.5 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的布局结构与优化规划策略 | 第62-67页 |
4.5.1 点(小型场地) | 第63页 |
4.5.2 线(游线) | 第63-65页 |
4.5.3 小结 | 第65-67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