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26页
    1.1 课题背景第13页
    1.2 塑料光纤概述第13-19页
        1.2.1 塑料光纤的发展历史第13-16页
        1.2.2 塑料光纤的分类第16-17页
        1.2.3 塑料光纤的特点第17-18页
        1.2.4 塑料光纤的应用第18-19页
    1.3 塑料光纤传感器概述第19-21页
        1.3.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第19-21页
        1.3.2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特点第21页
        1.3.3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应用第21页
    1.4 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介绍第21-24页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第24-26页
第2章 塑料光纤及其宏弯曲结构的导光特性第26-41页
    2.1 塑料光纤的结构第26-28页
        2.1.1 几何结构第26-27页
        2.1.2 折射率分布与光线传输第27-28页
    2.2 塑料光纤的基本光学参数第28-33页
        2.2.1 塑料光纤中的模式第28-29页
        2.2.2 塑料光纤的数值孔径第29-30页
        2.2.3 塑料光纤的倏逝场第30-31页
        2.2.4 塑料光纤的传输损耗第31-33页
    2.3 宏弯曲对塑料光纤的影响第33-39页
        2.3.1 对材料折射率的影响(弹光效应)第34-35页
        2.3.2 对等效折射率的影响第35-36页
        2.3.3 对数值孔径的影响第36-38页
        2.3.4 对传输损耗的影响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第3章 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41-66页
    3.1 微/纳米塑料光纤传感器介绍第42-45页
        3.1.1 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发展与应用第42-43页
        3.1.2 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制备方法第43-45页
    3.2 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的数值模拟第45-51页
    3.3 热拉伸法制备微/纳米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第51-54页
        3.3.1 热拉伸法制备微/纳米塑料光纤第51-53页
        3.3.2 折射率传感探头的制作与封装第53-54页
    3.4 恒温下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特性第54-56页
        3.4.1 实验装置第54-55页
        3.4.2 折射率测量结果与讨论第55-56页
    3.5 温度对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的影响第56-65页
        3.5.1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理论模拟第56-59页
        3.5.2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实验测量装置第59-60页
        3.5.3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结果与分析第60-61页
        3.5.4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分析第61页
        3.5.5 温度依赖损耗与折射率测量偏差第61-65页
    3.6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4章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第66-81页
    4.1 侧抛型光纤传感器简介第67-69页
        4.1.1 传感原理第67页
        4.1.2 侧抛型光纤传感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第67-69页
    4.2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结构及制备第69-71页
        4.2.1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的结构模型第69-70页
        4.2.2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探头的制备第70-71页
    4.3 恒定温度条件下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特性第71-74页
        4.3.1 实验装置第71页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第71-74页
    4.4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温度依赖特性第74-80页
        4.4.1 温度变化对传感器特性影响的分析第74-75页
        4.4.2 实验装置与传感器结构第75-76页
        4.4.3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分析第76-80页
    4.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第5章 温度对宏弯曲商用塑料光纤传输性能的影响第81-87页
    5.1 引言第81-82页
    5.2 基本定义第82页
    5.3 实验装置第82-83页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3-85页
    5.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87-90页
    6.1 结论第87-88页
    6.2 展望第88-90页
参考文献第90-101页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第101-103页
致谢第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街道美学的南充人民路商业步行街景观设计研究
下一篇:基于地域文化聚散形态的城市开放空间结构研究--以成都市青羊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