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1.1 手机银行后来者居上,客户发展规模迅猛 | 第8-9页 |
1.1.2 技术创新帮助银行抢滩移动金融市场 | 第9页 |
1.1.3 安全因素是手机银行客户端核心要素 | 第9页 |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9-10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11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2.1 手机银行的相关理论 | 第13-15页 |
2.1.1 手机银行的定义 | 第13-14页 |
2.1.2 国内外针对手机银行的研究应用情况 | 第14-15页 |
2.2 UTAUT模型与感知风险理论 | 第15-19页 |
2.2.1 UTAUT整合型技术接受与使用模型演进和发展 | 第15-17页 |
2.2.2 感知风险性的理论 | 第17-18页 |
2.2.3 UTAUT模型和感知风险的在相关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 第18-19页 |
2.3 持续使用意愿研究 | 第19-23页 |
2.3.1 持续使用意愿理论 | 第19-20页 |
2.3.2 持续使用意愿理论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 第20-23页 |
第三章 手机银行持续使用意愿模型构建 | 第23-30页 |
3.1 理论模型的构建 | 第23页 |
3.2 研究变量和测试指标的界定 | 第23-26页 |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第26-30页 |
第四章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第30-32页 |
4.1 问卷设计 | 第30页 |
4.1.1 问卷初稿 | 第30页 |
4.1.2 测试与修改 | 第30页 |
4.2 问卷发放与回收 | 第30-32页 |
4.2.1 样本选取 | 第30-31页 |
4.2.2 样本规模 | 第31-32页 |
第五章 手机银行持续使用意愿的实证研究 | 第32-40页 |
5.1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 第32-33页 |
5.1.1 样本分布情况 | 第32页 |
5.1.2 手机银行使用情况 | 第32-33页 |
5.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33-36页 |
5.2.1 信度分析 | 第33-35页 |
5.2.2 效度分析 | 第35-36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 第36-40页 |
5.3.1 拟合验证 | 第37页 |
5.3.2 路径分析 | 第37-39页 |
5.3.3 实证假设检验结果 | 第39-4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0-44页 |
6.1 结论与启示 | 第40-42页 |
6.1.1 发展个性化手机银行业务,增强用户粘性 | 第40页 |
6.1.2 提高手机银行的安全性,满足用户安全需求 | 第40-41页 |
6.1.3 树立良好的手机银行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 | 第41页 |
6.1.4 优化营销体验,发展手机银行产业链 | 第41-42页 |
6.2 贡献与展望 | 第42-44页 |
6.2.1 研究贡献 | 第42页 |
6.2.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附录:调查问卷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