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7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1 饲料代谢能、氨基酸可利用率的生物学评定方法 | 第13-20页 |
1.1 传统评定方法 | 第13-16页 |
1.1.1 测定方法 | 第13-15页 |
1.1.2 排泄物的收集方法 | 第15-16页 |
1.2 快速测定法 | 第16-18页 |
1.2.1 TME的快速测定法 | 第16页 |
1.2.2 AME快速测定法 | 第16-18页 |
1.3 小结 | 第18-19页 |
1.4 影响玉米和豆粕代谢能/氨基酸可利用率生物学评定的因素 | 第19-20页 |
1.4.1 试禽本身 | 第19页 |
1.4.2 饲粮 | 第19页 |
1.4.3 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2 饲料在产蛋鸡上评定的研究 | 第20-21页 |
2.1 产蛋鸡饲料的评定方法 | 第20-21页 |
2.2 玉米和豆粕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的评定 | 第21页 |
3 代谢能、氨基酸可利用率的体外评估方法 | 第21-24页 |
3.1 回归预测法 | 第21-22页 |
3.2 酶解法 | 第22页 |
3.3 近红外光谱预测法 | 第22-24页 |
3.3.1 近红外技术光谱在饲料工业应用的概述 | 第22-23页 |
3.3.2 影响近红外模型准确性的因素 | 第23-24页 |
3.4 小结 | 第24页 |
4 存在问题 | 第24-25页 |
5 试验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总体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试验部分 | 第27-72页 |
试验一 玉米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的评定 | 第27-47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7-34页 |
1.1 试验原料的收集 | 第27页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第27页 |
1.3 试验饲粮 | 第27-32页 |
1.4 代谢试验 | 第32-33页 |
1.5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33页 |
1.6 饲养管理 | 第33页 |
1.7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33-34页 |
1.7.1 产蛋数和蛋品质 | 第33页 |
1.7.2 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33-34页 |
1.8 计算公式与数据处理 | 第34页 |
2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2.1 采食量 | 第34页 |
2.2 蛋品质 | 第34-35页 |
2.3 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35-44页 |
3 讨论 | 第44-46页 |
3.1 训饲方式在评定蛋鸡饲粮营养价值上的可行性 | 第44-45页 |
3.2 玉米的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45-46页 |
4 小结 | 第46-47页 |
试验二 豆粕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的评定 | 第47-61页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1.1 试验原料的收集 | 第47页 |
1.2 试验设计与试验动物 | 第47页 |
1.3 试验饲粮 | 第47页 |
1.4 代谢试验 | 第47页 |
1.5 样品采集和处理 | 第47页 |
1.6 饲养管理 | 第47-48页 |
1.7 测定指标及测定方法 | 第48页 |
1.7.1 产蛋数和蛋品质 | 第48页 |
1.7.2 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48页 |
1.8 计算公式与数据处理 | 第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2.1 采食量 | 第48-49页 |
2.2 蛋品质 | 第49页 |
2.3 豆粕的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49-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3.1 训饲对蛋品质的影响 | 第58页 |
3.2 豆粕样品的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 | 第58-60页 |
4 小结 | 第60-61页 |
试验三 傅里叶变换近红外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61-7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页 |
1.1 近红外光谱扫描 | 第61页 |
1.2 样品原料及相关数据的收集 | 第61页 |
1.3 模型的定标与检验 | 第6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9页 |
2.1 玉米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近红外模型的建立 | 第61-64页 |
2.2 豆粕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模型的建立 | 第64-69页 |
3 讨论 | 第69-71页 |
3.1 玉米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的近红外模型 | 第69-70页 |
3.2 豆粕代谢能和氨基酸可利用率的近红外模型 | 第70-71页 |
4 小结 | 第71-72页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