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22页 |
1.1 作物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 第8-13页 |
1.1.1 作物雄性不育的概念、类型及应用 | 第8-10页 |
1.1.2 作物雄性不育的败育机理 | 第10-12页 |
1.1.3 作物雄性不育相关的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2 作物的氧化伤害及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13-19页 |
1.2.1 活性氧的形成及功能 | 第13-16页 |
1.2.2 活性氧对作物细胞的伤害 | 第16-17页 |
1.2.3 作物的抗氧化防御系统 | 第17-19页 |
1.3 作物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 第19-21页 |
1.3.1 作物悬浮细胞培养概况 | 第19页 |
1.3.2 作物悬浮细胞培养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1.3.3 作物悬浮细胞培养的应用 | 第21页 |
1.4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第2章 粳稻95122A和95122B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22-32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粳稻95122A与95122B愈伤组织的诱导和继代 | 第23-24页 |
2.2.2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第24页 |
2.2.3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生长曲线测定 | 第24页 |
2.2.4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活力检测 | 第24-2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5-29页 |
2.3.1 粳稻95122A与95122B愈伤组织的诱导与继代 | 第25-26页 |
2.3.2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系的建立 | 第26-27页 |
2.3.3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的生长曲线 | 第27-29页 |
2.3.4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的活力 | 第29页 |
2.4 讨论 | 第29-32页 |
2.4.1 植物组织培养中出现的褐化现象 | 第29-30页 |
2.4.2 植物愈伤组织与悬浮细胞系建立的关系 | 第30-31页 |
2.4.3 粳稻95122A与95122B悬浮细胞的生长和活力差异 | 第31-32页 |
第3章 H_2O_2胁迫下粳稻95122A和95122B的抗氧化性 | 第32-43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33-36页 |
3.2.1 H_2O_2处理水稻悬浮细胞及酶提取液制备 | 第33页 |
3.2.2 细胞(核)形态的观察 | 第33页 |
3.2.3 水稻悬浮细胞酶提取液制备 | 第33-34页 |
3.2.4 酶活性测定 | 第34-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40页 |
3.3.1 H_2O_2胁迫下水稻悬浮细胞(核)形态 | 第36页 |
3.3.2 H_2O_2胁迫下95122A和95122B悬浮细胞的抗氧化酶活性 | 第36-40页 |
3.4 讨论 | 第40-42页 |
3.4.1 H_2O_2对水稻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细胞(核)形态的影响 | 第40-41页 |
3.4.2 H_2O_2胁迫下作物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抗氧化酶活性变化 | 第41-42页 |
3.5 结论与展望 | 第42-43页 |
缩写词表 | 第43-44页 |
致谢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5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