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高成本的回归之路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3页 |
1.1.1 国外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 第10-11页 |
1.1.2 我国绿色建筑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现状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5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5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5-16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关于绿色建筑的基础理论 | 第17-25页 |
2.1“绿色建筑”的定义 | 第17页 |
2.2 绿色建筑的特点 | 第17-18页 |
2.3 绿色建筑评价 | 第18-23页 |
2.3.1 国外绿色建筑评价 | 第19-23页 |
2.3.2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 | 第23页 |
2.4 现行评价标准与绿色建筑的经济评价 | 第23-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 第25-42页 |
3.1 绿色建筑成本的构成与发展趋势 | 第25-27页 |
3.1.1 绿色建筑成本的构成 | 第25-26页 |
3.1.2 绿色建筑成本的发展趋势 | 第26-27页 |
3.2 绿色建筑成本计算方法 | 第27-31页 |
3.2.1 建筑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 | 第27-30页 |
3.2.2 绿色建筑造价计算程序 | 第30-31页 |
3.3 绿色建筑的成本与效益分析 | 第31-35页 |
3.3.1 可能的成本节约 | 第31-33页 |
3.3.2 潜在的效益 | 第33-35页 |
3.4 绿色建筑高成本产生的原因 | 第35-37页 |
3.4.1 绿色技术及绿色建材带来的成本增加 | 第35-36页 |
3.4.2 成本控制的理念缺乏及滞后 | 第36页 |
3.4.3 绿色建筑定位不明确 | 第36页 |
3.4.4 区域发展不均衡 | 第36-37页 |
3.4.5 设计理念不够成熟 | 第37页 |
3.5 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 第37-40页 |
3.5.1 平面形状 | 第37-38页 |
3.5.2 建筑物的尺寸 | 第38页 |
3.5.3 层高与层数 | 第38页 |
3.5.4 材料的选用 | 第38-39页 |
3.5.5 建筑窗墙比 | 第39页 |
3.5.6 使用面积系数 | 第39页 |
3.5.7 结构类型 | 第39-40页 |
3.5.8 前期准备及项目定位 | 第40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第四章 绿色技术与绿色建筑设计 | 第42-72页 |
4.1 主要绿色技术分析 | 第42-62页 |
4.1.1 透水地面与透水铺装 | 第42-43页 |
4.1.2 雨水收集回用与中水处理系统 | 第43-46页 |
4.1.3 太阳能热水与光伏发电系统 | 第46-48页 |
4.1.4 建筑绿化与建筑遮阳 | 第48-53页 |
4.1.5 围护结构节能 | 第53-59页 |
4.1.6 绿色建材节能 | 第59-62页 |
4.2 绿色建筑设计 | 第62-71页 |
4.2.1 绿色建筑设计的内容 | 第63-66页 |
4.2.2 绿色建筑设计的重点与难点 | 第66-69页 |
4.2.3 绿色建筑设计典型案例分析 | 第69-7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五章 绿色建筑设计的成本计算与分析 | 第72-90页 |
5.1 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与增量分析 | 第72-75页 |
5.1.1 绿色建筑成本影响因素 | 第72-73页 |
5.1.2 绿色建筑成本增量分析 | 第73-75页 |
5.2 绿色建筑成本计算分析 | 第75-83页 |
5.2.1 透水地面成本分析 | 第75-76页 |
5.2.2 雨水收集设计成本分析 | 第76-77页 |
5.2.3 建筑遮阳设计成本分析 | 第77-78页 |
5.2.4 围护结构节能设计成本分析 | 第78-82页 |
5.2.5 新型绿色建材成本分析 | 第82页 |
5.2.6 可再生能源利用成本分析 | 第82-83页 |
5.3 绿色建筑设计方案比选 | 第83-8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9-9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0-94页 |
6.1 结论 | 第90页 |
6.2 展望 | 第90-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