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哲学理论论文--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研究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导言第10-16页
 (一) 选题的缘由第10-12页
 (二) 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12-15页
  1. 关于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研究第12-13页
  2. 关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研究第13-14页
  3. 关于主流意识形态功能的研究第14-15页
 (三)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 分析法第15页
  2. 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第15-16页
一、主流意识形态内涵、价值和整合功能第16-28页
 (一) 意识形态与主流意识形态第16-18页
 (二) 意识形态的价值结构第18-19页
 (三) 主流意识形态的整合功能第19-28页
  1. 主流意识形态提供理性权威,确保社会认同第19-22页
  2. 确保马克思主义在多元文化中的指导地位,确保正确的思想导向第22-25页
  3. 确定社会规范,维护社会秩序第25-28页
二、社会转型期的危机第28-40页
 (一) 社会认同危机及原因第29-33页
  1. 个人主体性增强第30-31页
  2. 个人本体性安全下降,本体性焦虑加剧第31-32页
  3. 认同的社会基础被抽空第32-33页
 (二) 精神信仰危机第33-36页
  1. 中国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人们信仰变迁第33-34页
  2. 工具理性取代人文信仰第34-35页
  3. 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导致信仰真空第35-36页
 (三) 社会失范与道德滑坡第36-40页
  1. 经济失范第38-39页
  2. 政治失范第39页
  3. 道德失范第39-40页
三、充分发挥主流意识形态整合功能的方法、途径和策略第40-51页
 (一)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认同的方法第40-43页
  1. 借助喜闻乐见的大众话语实现意识形态内容置换第41-42页
  2. 整合传统意识形态资源,创新传统意识形态表达方式第42页
  3. 借鉴、汲取、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价值理念,切实维护民众利益第42-43页
 (二)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信仰重构的途径第43-47页
  1. 本着生活性原则为人们树立合理目标第44页
  2. 本着科学性原则防止信仰悬空第44-45页
  3. 重视民族心理特性,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本土化”转化第45-47页
 (三) 主流意识形态引导社会规范重构的策略第47-51页
  1. 借助大众文化,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第47-48页
  2. 充分利用社会礼俗和宗教的作用以夯实群众基础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6页
后记第56-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朱熹的修养论与佛学
下一篇:简论《伊川易传》中的道德教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