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 引言 | 第11-16页 |
| (一)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 1.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 | 第11页 |
| 2. 共青团工作转型 | 第11页 |
| 3.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 | 第11-12页 |
| (二)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4页 |
| 1. 选题的背景 | 第12-14页 |
| 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 1. 研究思路 | 第14页 |
| 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四)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5-16页 |
| 一、共青团组织引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外部环境分析 | 第16-24页 |
| (一) 国内外现状分析 | 第16-20页 |
| 1. 国外现状 | 第16-18页 |
| 2. 国内现状 | 第18-20页 |
| (二) 共青团工作转型的具体表现 | 第20-21页 |
| 1. 角色定位上的变化 | 第20页 |
| 2. 服务型社会组织转向 | 第20-21页 |
| 3. 工作体制上的转变 | 第21页 |
| (三)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性 | 第21-24页 |
| 1. 引入社会工作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 2. 本土化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 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进展 | 第24-29页 |
| (一) 总体推进情况 | 第24-25页 |
| 1. 社会工作 | 第24页 |
| 2.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 | 第24-25页 |
| (二)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工作经验 | 第25-27页 |
| 1. 坚持党政主导 | 第25-26页 |
| 2. 通过购买服务与社工机构构建契约伙伴关系 | 第26页 |
| 3. 具体工作中依托社工义工联动 | 第26-27页 |
| 4. 部门联动和社会参与的工作取向 | 第27页 |
| (三) 本土化所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 | 第27-29页 |
| 三、实现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本土化运行的客观要求 | 第29-36页 |
| (一) 要适应本土化的需求 | 第29-31页 |
| 1. 适应创新社会治理和深化改革的需要 | 第29页 |
| 2. 适应本土文化和社会习惯 | 第29-30页 |
| 3. 适应本土青少年的需求 | 第30-31页 |
| (二) 要构建本土化的运行机制 | 第31-36页 |
| 1.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角色定位 | 第31-32页 |
| 2. 体制内的社会工作引入 | 第32-34页 |
| 3. 体制外的互动合作 | 第34-36页 |
| 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的基本路径 | 第36-39页 |
| (一) 大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升青少年事务的专业化水平 | 第36页 |
| (二) 改革现有青少年事务工作的体制,构建新的工作格局 | 第36-37页 |
| (三) 理顺各部门关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 第37页 |
| (四) 加大机构培育力度 | 第37-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附录 | 第43-45页 |
| 后记 | 第45-4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