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目的 | 第15-26页 |
1.1 烟粉虱概述 | 第15-18页 |
1.1.1 烟粉虱生物学特性及分类状况 | 第15-16页 |
1.1.2 烟粉虱的为害方式 | 第16-17页 |
1.1.3 烟粉虱的为害历史及现状 | 第17-18页 |
1.2 烟粉虱传播的双生病毒及其危害 | 第18-19页 |
1.3 烟粉虱-植物相互作用 | 第19-25页 |
1.3.1 植物应对烟粉虱取食的防御反应 | 第19-20页 |
1.3.2 烟粉虱应对植物防御反应的方式 | 第20页 |
1.3.3 防御信号转导途径在植物-烟粉虱互作中的作用 | 第20-22页 |
1.3.4 次生代谢物芥子油苷在烟粉虱-植物互作中的作用 | 第22-23页 |
1.3.5 植物-烟粉虱-双生病毒三者相互作用 | 第23-24页 |
1.3.6 病毒感染对植物的影响 | 第24页 |
1.3.7 双生病毒对烟粉虱生物学特性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 第24-25页 |
1.4 研究目的 | 第25-26页 |
2 基本材料与方法 | 第26-33页 |
2.1 基本材料 | 第26-29页 |
2.1.1 供试昆虫及其实验种群维持 | 第26页 |
2.1.2 供试植物 | 第26页 |
2.1.3 供试病毒及带毒植物的获取 | 第26-27页 |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7-28页 |
2.1.4.1 烟粉虱饲养与生态学实验工具和器材 | 第27页 |
2.1.4.2 分子生物学研究主要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1.5 主要化学试剂 | 第28-29页 |
2.2 基本方法 | 第29-33页 |
2.2.1 烟粉虱总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29页 |
2.2.2 烟粉虱隐种鉴定 | 第29-30页 |
2.2.3 PCR扩增COI基因片段 | 第30页 |
2.2.4 通过Taq I酶切PCR产物鉴定烟粉虱隐种 | 第30页 |
2.2.5 RNA样品的提取 | 第30-31页 |
2.2.6 RNA反转录cDNA | 第31-33页 |
3 烟粉虱应对植物茉莉酸防御反应的分子机制 | 第33-50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1 供试昆虫 | 第34页 |
3.1.2 供试植物 | 第34页 |
3.1.3 化学试剂 | 第34页 |
3.1.4 MeJA配置和植物处理 | 第34页 |
3.1.5 MEAMI烟粉虱在MeJA处理烟草上存活率测定 | 第34页 |
3.1.6 测序样品准备 | 第34-35页 |
3.1.7 数字化基因表达谱(DGE)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 第35页 |
3.1.8 标签注释及在基因表达水平上的数据标准化 | 第35-36页 |
3.1.9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6页 |
3.1.10 Gene Ontology(GO)和KEGG 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6页 |
3.2.1 烟粉虱在MeJA处理烟草上死亡率升高 | 第37-38页 |
3.2.2 DGE测序文库基本参数 | 第38页 |
3.2.3 差异表达基因 | 第38-39页 |
3.2.4 GO注释以及GO富集分析 | 第39-42页 |
3.2.5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42-44页 |
3.2.6 MeJA处理烟草显著地降低了烟粉虱的初级代谢 | 第44页 |
3.2.7 烟粉虱能量代谢受到显著影响 | 第44-45页 |
3.2.8 烟粉虱解毒相关活动增强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50页 |
4 番茄应对烟粉虱和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分子机制 | 第50-76页 |
4.1 材料方法 | 第52-53页 |
4.1.1 供试植物、昆虫和病毒 | 第52页 |
4.1.2 测序样品准备 | 第52-53页 |
4.1.3 文库构建,测序以及数据处理 | 第53页 |
4.1.4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3页 |
4.1.5 基因注释、GO以及KEGG富集分析 | 第53页 |
4.2 实验结果 | 第53-73页 |
4.2.1 DGE测序基本参数及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结果 | 第53-54页 |
4.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54-57页 |
4.2.3 差异表达基因Gene Ontology(GO)注释及GO富集分析 | 第57-59页 |
4.2.4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 第59-61页 |
4.2.5 病毒感染抑制番茄光合作用 | 第61-66页 |
4.2.6 病毒感染抑制类黄酮生物合成 | 第66-68页 |
4.2.7 植物防御基因和WRKY转录因子的调节 | 第68-70页 |
4.2.8 植物激素相关基因 | 第70-71页 |
4.2.9 糖代谢的调节和细胞壁相关基因的调节 | 第71-73页 |
4.3 讨论 | 第73-76页 |
5 烟粉虱取食及病毒致病因子BC1对拟南芥芥子油苷的影响 | 第76-87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77-78页 |
5.1.1 供试昆虫与植物 | 第77页 |
5.1.2 植物处理 | 第77页 |
5.1.3 芥子油苷提取及检测分析 | 第77-78页 |
5.1.4 烟粉虱在拟南芥植株上的产卵和发育 | 第78页 |
5.2 实验结果 | 第78-83页 |
5.2.1 烟粉虱取食诱导芥子油苷的生成 | 第78-79页 |
5.2.2 芥子油苷含量随时间的变化 | 第79-81页 |
5.2.3 TYLCCNV致病因子βC1抑制拟南芥芥子油苷的生成 | 第81页 |
5.2.4 芥子油苷对烟粉虱产卵的影响 | 第81-83页 |
5.2.5 βC1基因提高烟粉虱在拟南芥植株上的适合度 | 第83页 |
5.3 讨论 | 第83-87页 |
6 总讨论 | 第87-91页 |
6.1 本研究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 第89页 |
6.2 本研究的欠缺之处以及值得继续研究的一些问题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