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及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6-43页
    1 稻瘟病菌概述第16-20页
        1.1 稻瘟病与稻瘟病菌第16-17页
        1.2 稻瘟病菌的生活史和侵染循环第17-20页
    2 稻瘟病菌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第20-27页
        2.1 稻瘟病菌致病相关信号途径第20-26页
        2.2 细胞自噬与稻瘟病菌第26-27页
    3 精氨酸的研究进展第27-35页
        3.1 精氨酸的理化性质第27-28页
        3.2 精氨酸的功能及应用第28-30页
        3.3 精氨酸的合成途径第30页
        3.4 植物病原菌氨基酸合成相关基因功能的研究进展第30-32页
        3.5 NO的功能及其产生机制的研究进展第32-35页
    4 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第35-42页
        4.1 代谢组学的概述第35-36页
        4.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第36-39页
        4.3 代谢组学在微生物等领域的应用第39-42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42-4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43-60页
    1 供试菌株、质粒载体与寄主品种第43页
        1.1 供试菌株第43页
        1.2 质粒载体第43页
        1.3 感病寄主品种第43页
    2 工具酶、培养基及抗生素第43-46页
        2.1 分子生物学试剂、试剂盒及来源第43页
        2.2 培养基及组成成份第43-45页
        2.3 试验用抗生素及其浓度第45-46页
    3 分子生物学常规实验操作第46-57页
        3.1 PCR相关反应第46页
            3.1.1 普通PCR反应第46页
            3.1.2 菌落PCR反应第46页
            3.1.3 PCR反应程序第46页
            3.1.4 PCR产物纯化第46页
        3.2 核酸电泳第46-47页
            3.2.1 DNA电泳第47页
            3.2.2 RNA电泳第47页
        3.3 DNA提取、酶切、回收及连接第47-50页
            3.3.1 质粒DNA小量提取第47页
            3.3.2 质粒DNA大量抽提第47-48页
            3.3.3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小量快速提取第48-49页
            3.3.4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大量抽提第49页
            3.3.5 DNA酶切反应第49-50页
            3.3.6 DNA凝胶回收第50页
            3.3.7 酶切DNA片段的去磷酸化反应和连接反应第50页
        3.4 RNA提取及qRT-PCR第50-52页
            3.4.1 稻瘟病菌总RNA提取(Trizol法)第50-51页
            3.4.2 第一链cDNA合成第51-52页
            3.4.3 qRT-PCR反应第52页
        3.5 DNA克隆转化第52-53页
            3.5.1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第52-53页
        3.6 稻瘟病菌ATMT转化第53-55页
            3.6.1 农杆菌的冻融法转化第53-54页
            3.6.2 农杆菌介导的稻瘟病菌转化第54-55页
        3.7 稻瘟病菌基因组DNA southern杂交第55-57页
            3.7.1 模板DNA探针标记及杂交液制备第55页
            3.7.2 基因组DNA的消化、电泳及变性第55-56页
            3.7.3 DNA转膜第56页
            3.7.4 杂交过程第56-57页
            3.7.5 免疫显色第57页
    4 稻瘟病菌生物学性状测定试验第57-60页
        4.1 稻瘟病菌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速度测定第57-58页
        4.2 稻瘟病菌产孢量测定第58页
        4.3 稻瘟病菌分生孢子诱导及显微观察第58页
        4.4 孢子萌发率和附着胞形成率分析第58页
        4.5 大麦离体接种和水稻喷雾接种第58-59页
        4.6 大麦叶片侵染显微观察第59页
        4.7 水稻根部侵染试验第59页
        4.8 稻瘟病菌菌丝、分生孢子和附着胞的荧光标记观察第59页
        4.9 稻瘟菌有性生殖试验第59-60页
第三章 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第60-101页
    1 结果分析第60-96页
        1.1 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的鉴定与分析第60-65页
        1.2 稻瘟病菌MoARG1、MoARG5,6和MoARG7的敲除与互补第65-67页
        1.3 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基因敲除突变体的表型分析第67-88页
            1.3.1 突变体菌落形态观察及生长速率测定第67-71页
            1.3.2 瓜氨酸对稻瘟病菌Arg~-突变体生长的恢复作用第71页
            1.3.3 精氨酸合成基因敲除对稻瘟病菌产孢及孢子形态的影响第71-75页
            1.3.4 精氨酸合成阻断对分生孢子梗分化的影响第75-76页
            1.3.5 精氨酸合成基因缺失对孢子萌发及附着胞形成的影响第76-78页
            1.3.6 精氨酸合成对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是必需的第78-81页
            1.3.7 Arg~-突变体附着胞穿透延迟、侵染生长严重减弱第81-83页
            1.3.8 MoARG1、MoARG5,6和MoARG7在附着胞形成阶段的表达分析第83-85页
            1.3.9 MoARG1、MoARG5,6和MoARG7的亚细胞定位第85-86页
            1.3.10 目标基因荧光信号在附着胞成熟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第86-87页
            1.3.11 精氨酸合成对于稻瘟病菌的有性生殖是必需的第87-88页
        1.4 探究稻瘟病菌中精氨酸与NO产生的关系第88-96页
            1.4.1 稻瘟病菌中NO产生与检测第88-90页
            1.4.2 药剂处理(SNP及L-NAME)对Arg~-突变体和野生型的影响第90-96页
    2 小结与讨论第96-101页
第四章 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第101-121页
    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101-102页
    2 稻瘟病菌代谢组学方法平台的建立第102-108页
        2.1 稻瘟病菌LC-MS代谢组学方法的创建与优化第102-108页
            2.1.1 样品制备第102-103页
            2.1.2 代谢物提取与检测第103-104页
            2.1.3 不同提取方法提取效果比较第104-106页
            2.1.4 色谱梯度洗脱程序参数进一步优化及方法重复性考查第106-108页
        2.2 稻瘟病菌GC-MS代谢组学方法的建立第108页
    3 稻瘟病菌菌丝LC-MS代谢组学的研究第108-111页
        3.1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菌丝样品第108页
        3.2 样品前处理及上机测定第108-111页
        3.3 测定结果与分析第111页
    4 稻瘟病菌菌丝GC-MS代谢组学的研究第111-115页
        4.1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及菌丝样品第111页
        4.2 样品前处理及测定第111-112页
        4.3 测定结果与分析第112-115页
    5 稻瘟病菌孢子、附着胞GC-MS代谢组学的研究第115-118页
        5.1 仪器设备、化学试剂第115页
        5.2 样品前处理及测定第115-116页
        5.3 测定结果与分析第116-118页
    6 小结与讨论第118-121页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21-125页
    1 主要结论第121-123页
    2 后续工作及展望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39页
附录第139-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烟粉虱—寄主植物—双生病毒互作及芥子油苷在三者互作中的作用
下一篇:宣城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实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