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8页 |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0-11页 |
1.2 冠醚 | 第11-12页 |
1.3 环糊精 | 第12-15页 |
1.4 杯芳烃 | 第15页 |
1.5 葫芦脲的研究概述 | 第15-20页 |
1.5.1 葫芦脲的研究背景 | 第15-16页 |
1.5.2 葫芦脲的结构与物理性质 | 第16-17页 |
1.5.3 葫芦脲的主客体化学 | 第17页 |
1.5.4 葫芦脲衍生物的合成 | 第17-18页 |
1.5.5 通过甘脲衍生物合成完全和部分取代的葫芦脲 | 第18-19页 |
1.5.6 通过活性官能团的引入合成部分取代的葫芦脲 | 第19页 |
1.5.7 葫芦脲类似物的合成 | 第19页 |
1.5.8 葫芦脲的直接衍生化 | 第19-20页 |
1.6 葫芦脲衍生物的应用 | 第20-22页 |
1.6.1 囊泡 | 第20-21页 |
1.6.2 抗生素 | 第21-22页 |
1.6.3 色谱中的固定相 | 第22页 |
1.6.4 固定在支撑体上的葫芦脲 | 第22页 |
1.7 葫芦脲的应用前景 | 第22-23页 |
1.8 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 | 第23-25页 |
1.8.1 荧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 第24页 |
1.8.2 基于超分子的荧光传感器 | 第24-25页 |
1.9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25-28页 |
2 葫芦脲均相荧光传感器法测定奥沙利铂 | 第28-36页 |
2.1 引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2.2.1 仪器和试剂 | 第29页 |
2.2.2 光谱检测过程 | 第29-30页 |
2.2.3 人体血样分析 | 第3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2.3.1 光谱特性 | 第30页 |
2.3.2 pH的影响 | 第30页 |
2.3.3 温度和时间的影响 | 第30页 |
2.3.4 作用机理 | 第30-33页 |
2.3.5 校准曲线、灵敏度和选择性 | 第33-35页 |
2.3.6 加标血浆的测定 | 第35页 |
2.4 结论 | 第35-36页 |
3 光聚法制备葫芦脲薄膜荧光传感器的研究 | 第36-48页 |
3.1 引言 | 第36-3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7-41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7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7页 |
3.2.3 实验步骤 | 第37-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3.3.1 荧光载体的合成和共价固定 | 第41页 |
3.3.2 葫芦[6]脲的光谱特性 | 第41页 |
3.3.3 羟基葫芦[6]脲的光谱特性 | 第41-42页 |
3.3.4 薄膜传感器的光谱性质 | 第42-45页 |
3.3.5 实验pH值的影响 | 第45页 |
3.3.6 薄膜传感器与异硫氰酸荧光素-精胺反应原理 | 第45页 |
3.3.7 与客体分子结合的稳定性及使用寿命 | 第45-46页 |
3.3.8 传感器的响应时间和重现性 | 第46页 |
3.4 结论 | 第46-48页 |
4 化学键合法制备葫芦脲薄膜荧光传感器 | 第48-56页 |
4.1 引言 | 第48-4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9-53页 |
4.2.1 仪器与试剂 | 第49页 |
4.2.2 实验步骤 | 第49-5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4页 |
4.3.1 传感器的表征 | 第53页 |
4.3.2 用化学键合法制备的葫芦脲薄膜荧光传感器光谱特性 | 第53-54页 |
4.4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