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9-17页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11页 |
1.2.1 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5页 |
1.4.2.不足之处 | 第15页 |
1.5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1.5.1 国际金融合作 | 第15-16页 |
1.5.2 区域金融合作 | 第16页 |
1.5.3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 | 第16-17页 |
第2章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动因分析 | 第17-23页 |
2.1 中蒙经济发展与合作需要 | 第17-20页 |
2.1.1 中蒙双边贸易发展 | 第17-18页 |
2.1.2 中蒙两国战略对接和优势互补 | 第18-19页 |
2.1.3 上海经合组织及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第19-20页 |
2.2 防范金融危机的需要 | 第20-21页 |
2.2.1 区域金融监管合作 | 第20页 |
2.2.2 降低金融风险 | 第20-21页 |
2.3 金融合作制度完善的需要 | 第21-23页 |
2.3.1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 第21页 |
2.3.2 区域内金融资源互补与利用 | 第21-23页 |
第3章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9页 |
3.1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贸易基础 | 第23-25页 |
3.1.1 中蒙贸易依存度 | 第23-25页 |
3.1.2 贸易结构的互补性 | 第25页 |
3.2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业务基础 | 第25-27页 |
3.2.1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提升 | 第25-26页 |
3.2.2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工具不断创新 | 第26页 |
3.2.3 人民币互换业务的扩大 | 第26-27页 |
3.3 中蒙两国金融机构之间的协作 | 第27页 |
3.4 中蒙之间金融合作的金融环境 | 第27-29页 |
3.4.1 直接投资增加为中蒙两国金融合作创造了机会 | 第27-28页 |
3.4.2 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成为金融合作的宏观基础 | 第28-29页 |
第4章 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制约因素 | 第29-33页 |
4.1 中蒙两国贸易结构不平衡 | 第29-30页 |
4.1.1 中蒙两国之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 第29页 |
4.1.2 中蒙两国贸易商品结构的差异 | 第29-30页 |
4.2 中蒙两国之间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 | 第30-32页 |
4.2.1 中蒙两国金融开放程度的不同 | 第30-31页 |
4.2.2 中蒙之间金融服务能力有限 | 第31页 |
4.2.3 本币结算规模的不足 | 第31-32页 |
4.3 中蒙之间金融监管合作机制尚不完善 | 第32-33页 |
第5章 基于VAR的中蒙两国金融合作影响因素分析 | 第33-42页 |
5.1 VAR模型及基本界定 | 第33-34页 |
5.1.1 VAR模型的简介 | 第33页 |
5.1.2 VAR模型指标选取的原因 | 第33-34页 |
5.2 VAR模型指标选取及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5.2.1 VAR指标的选取 | 第34页 |
5.2.2 VAR模型的建立 | 第34页 |
5.3 VAR模型的检验 | 第34-35页 |
5.3.1 单位根检验 | 第34-35页 |
5.3.2 Johansen协整检验 | 第35页 |
5.4 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构建 | 第35-37页 |
5.5 脉冲响应分析 | 第37-41页 |
5.6 实证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第6章 促进中蒙两国金融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42-47页 |
6.1 提升中蒙之间的金融开放度 | 第42-43页 |
6.1.1 推进中蒙之间证券市场的合作 | 第42-43页 |
6.1.2 提升银行业国际化经营水平 | 第43页 |
6.2 提高中蒙之间的金融服务水平 | 第43-45页 |
6.2.1 健全贸易结算支付体系 | 第43-44页 |
6.2.2 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 | 第44-45页 |
6.3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 第45-47页 |
6.3.1 健全跨境资金流动监测预警体系 | 第45页 |
6.3.2 建立健全货币互换监管机制 | 第45-46页 |
6.3.3 建立健全金融合作长效机制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