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的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1-13页 |
1.3 本文的研究流程图 | 第13页 |
1.4 研究的基本思路及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3-14页 |
1.4.2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非利息收入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 | 第16-23页 |
2.1 非利息收入的概念及分类 | 第16-19页 |
2.1.1 非利息收入的概念 | 第16-17页 |
2.1.2 非利息收入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3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特征 | 第18-19页 |
2.2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业务的相关理论分析 | 第19-23页 |
2.2.1 资产组合理论 | 第19-21页 |
2.2.2 范围经济效应理论 | 第21页 |
2.2.3 规模经济效应理论 | 第21-23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3-30页 |
3.1 非利息收入总额逐渐增长但所占比重较低 | 第23-26页 |
3.2 非利息收入的主要部分是手续费,且增长较快 | 第26-28页 |
3.3 非利息收入业务较单一,发展制约因素较多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测度的实证分析 | 第30-42页 |
4.1 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评价体系 | 第30-31页 |
4.2 基于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的上市商业银行绩效测度 | 第31-41页 |
4.2.1 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法简介 | 第31-32页 |
4.2.2 基本步骤 | 第32-33页 |
4.2.3 变量的选取 | 第33-34页 |
4.2.4 指标的标准化结果分析 | 第34-35页 |
4.2.5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 第35页 |
4.2.6 解释的总方差 | 第35-36页 |
4.2.7 因子提取和命名 | 第36-37页 |
4.2.8 得分情况 | 第37-39页 |
4.2.9 两大类上市商业银行绩效变化趋势分析 | 第39-41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五章 非利息收入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52页 |
5.1 非利息收入总体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2-46页 |
5.1.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42-43页 |
5.1.2 平稳性检验 | 第43-45页 |
5.1.3 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5.2 非利息收入结构对经营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46-50页 |
5.2.1 变量选取及模型构建 | 第46-47页 |
5.2.2 平稳性检验 | 第47-49页 |
5.2.3 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5.3 实证的结论分析 | 第50-52页 |
5.3.1 非利息收入总体与经营绩效面板回归的结论 | 第50-51页 |
5.3.2 非利息收入各部分与经营绩效面板数据回归的结论 | 第51-52页 |
第六章 促进非利息收入发展进而提升经营绩效的对策 | 第52-55页 |
6.1 优化非利息收入结构及拓宽收入渠道 | 第52页 |
6.2 依靠传统业务客户与网络基础大力发展非利息业务 | 第52-53页 |
6.3 加大创新力度彰显金融产品特色推动非利息收入发展 | 第53页 |
6.4 积极开展与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合作提高经营绩效 | 第53-54页 |
6.5 有效控制投资收益风险来降低经营绩效的波动性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