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3页 |
ABSTRACT | 第13-17页 |
缩略语表 | 第18-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9-49页 |
1 前言 | 第19-20页 |
2 数据统计模型 | 第20-29页 |
2.1 一般线性模型 | 第20-26页 |
2.1.1 线性模型的定义及发展 | 第20-21页 |
2.1.2 一般线性模型常见形式及其选用条件 | 第21-25页 |
2.1.3 一般线性模型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2.2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 | 第26-29页 |
2.2.1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的功能 | 第26页 |
2.2.2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的优点 | 第26-27页 |
2.2.3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建模步骤 | 第27-28页 |
2.2.4 多层统计分析模型在纵向数据中的应用 | 第28-29页 |
3 公猪种用年限 | 第29-30页 |
4 公猪性欲 | 第30-33页 |
4.1 性欲评估方法 | 第30-31页 |
4.2 公猪性欲的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4.2.1 品种因素 | 第31页 |
4.2.2 营养因素 | 第31-32页 |
4.2.3 环境因素 | 第32页 |
4.2.4 饲养管理 | 第32-33页 |
5 蹄部损伤和跛行 | 第33-42页 |
5.1 蹄部损伤 | 第33-35页 |
5.1.1 蹄部构造及蹄甲生成 | 第33-34页 |
5.1.2 蹄部损伤类型及评分标准 | 第34-35页 |
5.2 跛行 | 第35-38页 |
5.2.1 跛行定义及其危害 | 第35-36页 |
5.2.2 跛行评估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5.3 蹄部损伤和跛行影响因素 | 第38-42页 |
5.3.1 营养因素 | 第39-40页 |
5.3.2 栏舍结构和地板类型 | 第40-41页 |
5.3.3 管理水平 | 第41页 |
5.3.4 生长速度 | 第41页 |
5.3.5 疾病因素 | 第41-42页 |
6 精液品质 | 第42-48页 |
6.1 常规精液品质及其检测方法 | 第43-44页 |
6.1.1 射精量 | 第43页 |
6.1.2 精液密度 | 第43-44页 |
6.1.3 精子活力 | 第44页 |
6.1.4 精子形态和畸形率 | 第44页 |
6.2 精液品质影响因素 | 第44-48页 |
6.2.1 营养因素 | 第45-46页 |
6.2.2 环境温度 | 第46页 |
6.2.3 光照强度和光周期 | 第46-47页 |
6.2.4 饲养模式 | 第47页 |
6.2.5 采精频率 | 第47-48页 |
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48-49页 |
第二章 运用线性模型分析公猪种用年限影响因素 | 第49-63页 |
1 前言 | 第49页 |
2 材料方法 | 第49-51页 |
2.1 猪人工授精中心及调研公猪信息 | 第49-50页 |
2.2 数据收集及筛选标准 | 第50页 |
2.3 种用年限定义及淘汰原因分类 | 第50页 |
2.4 数据统计 | 第50-51页 |
3 结果 | 第51-60页 |
3.1 公猪淘汰原因 | 第51-52页 |
3.2 可控因素对公猪淘汰原因的影响 | 第52-55页 |
3.3 品种效应对种用年限的影响 | 第55-56页 |
3.4 栏舍类型对公猪种用年限的影响 | 第56页 |
3.5 引种月龄对公猪种用年限的影响 | 第56-58页 |
3.6 供种猪场对公猪种用年限的影响 | 第58-59页 |
3.7 淘汰原因对公猪种用年限的影响 | 第59-60页 |
4 讨论 | 第60-63页 |
第三章 运用多层统计模型分析公猪精液品质影响因素 | 第63-75页 |
1 前言 | 第6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3-65页 |
2.1 调研公猪信息及精液参数 | 第63-64页 |
2.2 猪精不可用分类标准 | 第64页 |
2.3 数据选择标准 | 第64页 |
2.4 数据统计 | 第64-65页 |
3 结果 | 第65-72页 |
3.1 精液弃用原因 | 第65-66页 |
3.2 模型检测 | 第66-68页 |
3.3 栏舍类型(水平 2)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68页 |
3.4 品种效应(水平 1)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68-69页 |
3.5 月龄效应(水平 1)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69-70页 |
3.6 季节效应(水平 1)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70-71页 |
3.7 引种月龄(水平 1)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71-72页 |
4 讨论 | 第72-75页 |
4.1 模型讨论 | 第72-73页 |
4.2 栏舍类型效应 | 第73页 |
4.3 品种效应 | 第73页 |
4.4 月龄效应 | 第73-74页 |
4.5 季节效应 | 第74页 |
4.6 引种月龄效应 | 第74-75页 |
第四章 不同饲养模式对种公猪蹄部损伤发病规律影响研究 | 第75-84页 |
1 前言 | 第75-76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76-77页 |
2.1 调研对象 | 第76页 |
2.2 评估方法 | 第76页 |
2.3 数据统计 | 第76-77页 |
3 结果 | 第77-81页 |
3.1 蹄部损伤发病率及损伤程度 | 第77-78页 |
3.2 蹄部损伤类型及损伤程度 | 第78-80页 |
3.3 跛行发病率及跛行程度 | 第80-81页 |
3.4 蹄部损伤和跛行列联相关系数 | 第81页 |
4 讨论 | 第81-84页 |
第五章 性成熟-体成熟阶段杜洛克种公猪适宜培育方案研究 | 第84-103页 |
1 前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5-89页 |
2.1 试验动物和饲养设备 | 第85页 |
2.2 试验日粮和试验设计 | 第85-87页 |
2.3 饲养管理 | 第87页 |
2.4 试验指标 | 第87-88页 |
2.4.1 采食量和日增重 | 第87页 |
2.4.2 睾丸和蹄趾尺寸 | 第87页 |
2.4.3 精液品质 | 第87-88页 |
2.4.4 性欲评估 | 第88页 |
2.4.5 蹄部损伤、跛行和淘汰率 | 第88页 |
2.5 数据统计 | 第88-89页 |
3 结果 | 第89-101页 |
3.1 饲喂水平对公猪日增重和睾丸生长影响 | 第89-90页 |
3.2 饲喂水平对精液品质影响 | 第90-95页 |
3.3 饲喂水平对公猪性欲影响 | 第95-96页 |
3.4 饲喂水平对蹄部尺寸影响 | 第96-99页 |
3.5 饲喂水平对蹄部损伤、跛行及淘汰率影响 | 第99-101页 |
4 讨论 | 第101-103页 |
第六章 总体讨论和结语 | 第103-108页 |
1 总体讨论 | 第103-106页 |
2 主要结论 | 第106页 |
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106-107页 |
4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7-108页 |
参考文献 | 第108-121页 |
附录 | 第121-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