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网络与大学生网络伦理的基本含义 | 第10-17页 |
一、网络及其功能 | 第10-11页 |
(一) 网络的定义 | 第10-11页 |
(二) 网络的基本特征 | 第11页 |
(三) 网络的基本功能 | 第11页 |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 第11-15页 |
(一) 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积极与消极影响并存 | 第12-13页 |
(二) 网络改变着大学生的行为和群体存在方式,其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 第13-14页 |
(三) 网络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学习的自主性和依赖性兼有 | 第14-15页 |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 | 第15-17页 |
(一) 大学生网络伦理的概念 | 第15页 |
(二) 大学生网络伦理的特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表现、原因及社会危害探析 | 第17-26页 |
一、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主要表现 | 第17-20页 |
(一) 认知失范 | 第17页 |
(二) 情感失范 | 第17-18页 |
(三) 意识失范 | 第18页 |
(四) 行为失范 | 第18-20页 |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原因 | 第20-24页 |
(一) 网络自身的原因 | 第20-21页 |
(二) 学生本身的原因 | 第21-22页 |
(三) 社会综合因素 | 第22-24页 |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的社会危害 | 第24-26页 |
(一) 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 第24页 |
(二) 危害社会稳定 | 第24页 |
(三) 对民族文化和传统价值的冲击 | 第24页 |
(四) 对社会道德整体水平的阻碍 | 第24-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建设之应然 | 第26-33页 |
一、网络伦理规范概念的解释 | 第26-27页 |
(一) 伦理规范 | 第26-27页 |
(二) 网络伦理规范 | 第27页 |
二、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确立的依据 | 第27-28页 |
(一) 实践依据 | 第27-28页 |
(二) 理论依据 | 第28页 |
三、大学生网络伦理规范的性质、原则和要求 | 第28-33页 |
(一) 性质 | 第28-29页 |
(二) 原则 | 第29-30页 |
(三) 要求 | 第30-33页 |
第四章 大学生网络伦理失范矫正策略 | 第33-43页 |
一、个体的自觉: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律 | 第33-35页 |
(一) 虚拟社会也是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建构区 | 第33页 |
(二) 加强道德自律,提高自我修养水平 | 第33-34页 |
(三)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基本道德规范 | 第34-35页 |
(四) 培养大学生健康的上网行为 | 第35页 |
二、学校的使命:加强网络伦理教育 | 第35-39页 |
(一) 增强网络伦理意识 | 第35-36页 |
(二) 大力推进理论成果"三进"活动,以创新思维加强伦理教育 | 第36-38页 |
(三) 倡导生活化的道德实践 | 第38-39页 |
三、社会的职责:完善网络行为控制与管理 | 第39-42页 |
(一) 法律控制 | 第39-40页 |
(二) 技术控制 | 第40-41页 |
(三) 综合管理 | 第41-42页 |
四、家庭的重担:加强教育管理 | 第42-43页 |
(一) 了解子女 | 第42页 |
(二) 培养交际能力 | 第42页 |
(三) 做好家庭网络管理 | 第42-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情况 | 第47-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