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21页 |
1 玉米光合作用的基本特性 | 第11-16页 |
·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 | 第11-13页 |
·影响玉米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 | 第13-16页 |
2 玉米光合特性与产量的关系 | 第16-18页 |
·光合能力 | 第16-17页 |
·光合面积 | 第17页 |
·光合时间 | 第17-18页 |
·呼吸消耗 | 第18页 |
·经济系数 | 第18页 |
3 玉米的光合性状的遗传 | 第18-19页 |
4 玉米育种进展 | 第19-20页 |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不同玉米品种生长指标研究 | 第21-3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21-22页 |
·试验地概况 | 第21页 |
·供试材料 | 第21-22页 |
·材料的培养 | 第22页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22页 |
·统计方法 | 第2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2-33页 |
·供试玉米品种不同苗期株高的比较 | 第22-24页 |
·供试玉米品种叶面积比较 | 第24-25页 |
·供试玉米品种比叶面积比较 | 第25-27页 |
·供试玉米品种生物量的比较 | 第27-29页 |
·玉米生长指标的配合力分析 | 第29-32页 |
·供试玉米品种生长指标的综合性评价 | 第32-3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3-35页 |
·不同玉米品种生长指标的遗传差异不同 | 第33页 |
·供试玉米品种生长指标的综合性评价 | 第33-35页 |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光合特性研究 | 第35-4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页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材料的培养 | 第35页 |
·测定方法 | 第35页 |
·统计分析 | 第3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5-46页 |
·供试玉米品种净光合速率Pn的比较 | 第35-36页 |
·供试玉米品种气孔导度Gs的比较 | 第36-38页 |
·供试玉米品种蒸腾速率Tr的比较 | 第38-39页 |
·供试玉米品种光响应曲线各参数的比较 | 第39-42页 |
·玉米光饱和点同最大净光合速率的相关性分析 | 第42页 |
·玉米光合参数的配合力分析 | 第42-45页 |
·供试玉米品种光合参数的综合性评价 | 第45-46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6-49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有明显差异 | 第46-47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特性遗传有明显差异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不同玉米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研究 | 第49-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页 |
·供试材料 | 第49页 |
·材料的培养 | 第49页 |
·测定方法 | 第49页 |
·统计方法 | 第4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9-58页 |
·供试玉米品种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 第49-51页 |
·供试玉米品种光系统Ⅱ的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ΦPSⅡ的比较 | 第51-52页 |
·供试玉米品种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的比较 | 第52-55页 |
·玉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配合力分析 | 第55-57页 |
·供试玉米品种叶绿素荧光参数的综合性评价 | 第57-5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58-61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叶绿素荧光遗传特性不同 | 第58-59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综合评价 | 第59-61页 |
第五章 不同玉米品种光合关键酶活性的研究 | 第61-7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2页 |
·供试材料 | 第61页 |
·材料的培养 | 第61页 |
·测定方法 | 第61-62页 |
·统计方法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0页 |
·供试玉米品种RuB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62-63页 |
·供试玉米品种PEPCase活性的比较 | 第63-65页 |
·供试玉米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比较 | 第65-67页 |
·供试玉米品种光合关键酶活性的配合力分析 | 第67-69页 |
·供试玉米品种光合关键酶活性的综合性评价 | 第69-70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0-71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遗传特性不同 | 第70页 |
·不同玉米品种的光合关键酶活性的综合评价 | 第70-71页 |
全文结论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