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论文缘起、研究背景与对象 | 第10页 |
1.1.1 论文缘起 | 第10页 |
1.1.2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3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0-11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1.3.1 旅游型传统聚落 | 第11页 |
1.3.2 传统聚落空间结构 | 第11页 |
1.3.3 街巷承载力 | 第11-12页 |
1.3.4 街巷承载力调适 | 第12页 |
1.4 采用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1 田野调查研究法 | 第12页 |
1.4.2 结构归纳法 | 第12页 |
1.4.3 萃取、整合方法 | 第12页 |
1.4.4 量化、计算模型方法 | 第12-13页 |
1.4.5 空间句法理论 | 第13页 |
1.5 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与实践 | 第13-20页 |
1.5.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5.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8页 |
1.5.3 国内外研究小结 | 第18-20页 |
1.6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2章 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类型分析 | 第21-44页 |
2.1 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的影响因素 | 第21-28页 |
2.1.1 自然环境方面 | 第21-24页 |
2.1.2 社会人文方面 | 第24-28页 |
2.2 传统聚落空间结构的类型划分 | 第28-43页 |
2.2.1 带状结构 | 第29-32页 |
2.2.2 枝状结构 | 第32-35页 |
2.2.3 网状结构 | 第35-38页 |
2.2.4 圈层结构 | 第38-43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3章 街巷承载力数据采集及其定量分析路径构建 | 第44-54页 |
3.1 旅游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的形成 | 第44-50页 |
3.1.1 旅游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的样本选取标准 | 第45页 |
3.1.2 单个样本的数据测量内容以及采集、管理方式 | 第45-48页 |
3.1.3 旅游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 | 第48-50页 |
3.2 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定量分析路径 | 第50-53页 |
3.2.1 承载对象与承载空间 | 第50页 |
3.2.2 街巷承载力分类及其定量分析路径 | 第50-53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54-100页 |
4.1 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总说 | 第54-56页 |
4.2 带状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以上里镇为例 | 第56-64页 |
4.2.1 上里镇介绍 | 第56-57页 |
4.2.2 上里镇的观光节点与游览路径 | 第57-61页 |
4.2.3 上里镇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61-62页 |
4.2.4 带状传统聚落的数据统计与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62-64页 |
4.3 枝状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以水峪村为例 | 第64-72页 |
4.3.1 水峪村介绍 | 第64-65页 |
4.3.2 水峪村的观光节点与游览路径 | 第65-69页 |
4.3.3 水峪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69页 |
4.3.4 枝状传统聚落数据统计与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69-72页 |
4.4 网状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以暖泉镇西古堡为例 | 第72-80页 |
4.4.1 暖泉镇西古堡介绍 | 第72-73页 |
4.4.2 暖泉镇西古堡的观光节点与游览路径 | 第73-77页 |
4.4.3 暖泉镇西古堡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77-78页 |
4.4.4 网状传统聚落的数据统计与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78-80页 |
4.5 单一圈层结构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以爨底下村为例 | 第80-88页 |
4.5.1 爨底下村介绍 | 第80-82页 |
4.5.2 爨底下村的观光节点与游览路径 | 第82-84页 |
4.5.3 爨底下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84-85页 |
4.5.4 单一圈层结构传统聚落的数据统计与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85-88页 |
4.6 复合圈层结构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评估——以诸葛村为例 | 第88-96页 |
4.6.1 诸葛村介绍 | 第88-90页 |
4.6.2 诸葛村的观光节点与游览路径 | 第90-93页 |
4.6.3 诸葛村的公共服务设施 | 第93-94页 |
4.6.4 复合圈层结构传统聚落的数据统计与街巷承载力评估 | 第94-96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6-100页 |
4.7.1 带状、复合圈层结构聚落样本的年游客量超过年均街巷承载力 | 第96-97页 |
4.7.2 多数聚落样本在重要节假日期间的游客量超过街巷承载力 | 第97-98页 |
4.7.3 带状、枝状结构聚落样本的游线折返现象降低空间承载力 | 第98页 |
4.7.4 带状、枝状结构聚落样本的停车用地稀缺降低设施承载力 | 第98-99页 |
4.7.5 结论汇总 | 第99-100页 |
第5章 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的调适途径探讨 | 第100-110页 |
5.1 诸葛村在空间层面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 第100-106页 |
5.1.1 空间句法理论的引入 | 第100-102页 |
5.1.2 空间句法分析 | 第102-105页 |
5.1.3 空间层面上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 | 第105-106页 |
5.2 上里镇在管理层面上的景区旅游管理系统优化 | 第106-109页 |
5.2.1 形成“村镇集体——专业旅游公司”的联合运营主体 | 第106-107页 |
5.2.2 搭载景区游客实时监测系统 | 第107-108页 |
5.2.3 引入高峰时段门票预约制度 | 第108-109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附录A 旅游型传统聚落空间数据库示意 | 第112-115页 |
附录B 上里镇景区游览主要数据参考解析 | 第115-117页 |
附录C 调查问卷 | 第117-119页 |
附录D 居民访谈纪要 | 第119-121页 |
附录E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课题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121-122页 |
附录F 图表目录 | 第122-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