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密路网”下的街区形成研究--以北京海淀区小区为例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页
第1章 绪论第8-14页
    1.1 研究背景与对象第8-9页
        1.1.1 研究背景第8页
        1.1.2 研究对象第8-9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9-10页
        1.2.1 研究目的第9页
        1.2.2 研究意义第9-10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10-11页
        1.3.1“密路网”第10页
        1.3.2“街区制”第10页
        1.3.3 城市街区第10页
        1.3.4 邻里单元第10-11页
        1.3.5 组团街坊第11页
        1.3.6 居住区与居住小区第11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1-13页
        1.4.1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4.2 研究方法第12-13页
    1.5 研究框架第13-14页
第2章 街区形成的基础研究第14-27页
    2.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4-18页
        2.1.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第14-17页
        2.1.2 国内相关研究第17-18页
    2.2 国内外住区的建设实例第18-24页
        2.2.1 日本住区建设与街区制第18-20页
        2.2.2 法国的居住街区再开发第20-21页
        2.2.3 荷兰的半封闭式居住街区第21-23页
        2.2.4 国内的开放式街区实践第23-24页
    2.3 北京封闭式小区的产生与发展第24-27页
        2.3.1 北京第一批单位大院的建设第24页
        2.3.2 大街坊住宅区的建设第24页
        2.3.3 大尺度小区的建设第24-25页
        2.3.4 大尺度小区的发展第25页
        2.3.5 小区的封闭化第25-27页
第3章 人的活动与街区的关系第27-42页
    3.1 人的活动与街区规模第27-29页
        3.1.1 步行环境第27页
        3.1.2 公共交通环境第27-29页
    3.2 居民邻里交往与街区开放层次第29-32页
        3.2.1 居民邻里交往层次第29页
        3.2.2 街区空间开放层次第29-30页
        3.2.3 街区空间景观层次第30-32页
    3.3 居民的社会组织与街区管理第32-35页
        3.3.1 行政管理第32-34页
        3.3.2 小区自治第34-35页
    3.4 居住小区与街区服务设施配置第35-40页
        3.4.1 盈利性服务设施配置第35-38页
        3.4.2 非盈利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第38-40页
    3.5 街区独立单元模式第40-41页
    3.6 本章小结第41-42页
第4章 城市交通与街区道路系统第42-65页
    4.1 中外路网密度差异第42-44页
        4.1.1 城市整体角度第42-43页
        4.1.2 街区角度第43页
        4.1.3 相对角度第43-44页
    4.2 北京交通与供需关系第44-48页
        4.2.1 道路网密度影响因素第44页
        4.2.2 北京市交通需求与供给能力分析第44-47页
        4.2.3 区域交通密度供需关系第47-48页
    4.3 道路间距与路网密度第48-59页
        4.3.1 北京与东京城市道路等级及间距第48-50页
        4.3.2“密路网”建设要求第50-51页
        4.3.3 供需平衡条件下的区域路网密度第51-55页
        4.3.4 供需平衡条件下区域内部路网密度第55-58页
        4.3.5 海淀区路网密度与道路间距第58-59页
    4.4“密路网”模式下街区道路系统第59-64页
        4.4.1“密路网”的小区道路系统第59-60页
        4.4.2“密路网”的居住街区道路系统第60-63页
        4.4.3 小区道路系统与开放方式探讨第63-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5页
第5章 北京海淀区街区形成模式与措施第65-81页
    5.1 海淀区小区建设概况第65页
    5.2 小区分类第65-69页
        5.2.1 以区位划分第65-67页
        5.2.2 以建设类型划分第67-69页
    5.3 街区的形成模式与实例第69-77页
        5.3.1 一类地区内的街区形成第70-73页
        5.3.2 二类地区内的街区形成第73-75页
        5.3.3 三类地区内的街区形成第75-77页
    5.4“密路网”下的街区形成措施第77-80页
        5.4.1 小区向街区转化的行政措施第77页
        5.4.2 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措施的调整第77-78页
        5.4.3 小封闭、大开放的街区管理措施第78-79页
        5.4.4 街区的安全防卫措施第79-80页
    5.5 本章小结第80-81页
结论第81页
不足与展望第81-83页
附录:样本居住小区统计数据汇总第83-105页
图表目录(图)第105-107页
图表目录(表)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致谢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旅游型传统聚落街巷承载力研究
下一篇:喀斯特遗产型景区保护性利用研究--以贵州荔波喀斯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