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概念界定 | 第9-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2页 |
1.1.2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18页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研究与实践 | 第21-36页 |
2.1 基础理论 | 第21-29页 |
2.1.1 区域发展 | 第21-22页 |
2.1.2 协同发展 | 第22-23页 |
2.1.3 交通发展 | 第23-27页 |
2.1.4 城乡规划 | 第27-29页 |
2.2 实践案例 | 第29-35页 |
2.2.1 城际铁路促进沿线城市发展案例 | 第29页 |
2.2.2 城际铁路站点及周边地区与城市空间协同发展案例 | 第29-3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四级城际铁路站站城一体化空间布局策略 | 第36-51页 |
3.1 宝坻南站站点定级 | 第36-41页 |
3.1.1 节点重要度 | 第36页 |
3.1.2 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城际铁路站等级划分 | 第36-39页 |
3.1.3 城际铁路站分级及相关分析 | 第39-40页 |
3.1.4 宝坻南站属于四级城际铁路站 | 第40-41页 |
3.2 区域策略 | 第41-44页 |
3.2.1 宏观层面 | 第41-42页 |
3.2.2 中观层面 | 第42-44页 |
3.3 交通发展策略 | 第44-46页 |
3.3.1 四级城际铁路站点与城市交通衔接方式的选择 | 第45页 |
3.3.2 基于TOD的交通发展策略 | 第45-46页 |
3.4 站点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 | 第46-48页 |
3.4.1 圈层发展模式 | 第46页 |
3.4.2 用地功能选择 | 第46-47页 |
3.4.3 用地布局结构 | 第47-48页 |
3.5 站点及周边地区空间景观塑造策略 | 第48-49页 |
3.5.1 空间形态构建策略 | 第48-49页 |
3.5.2 景观塑造策略 | 第49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宝坻南站站城一体化空间布局策略 | 第51-75页 |
4.1 宝坻南站区域发展策略 | 第51-60页 |
4.1.1 宏观发展策略 | 第51-58页 |
4.1.2 中观发展策略 | 第58-60页 |
4.2 宝坻南站及周边地区交通发展策略 | 第60-65页 |
4.2.1 现状交通条件 | 第60-62页 |
4.2.2 对外交通策略 | 第62页 |
4.2.3 宝坻南站及周边地区与宝坻中心城区的交通联系 | 第62-63页 |
4.2.4 宝坻南站及周边地区内部交通策略 | 第63-64页 |
4.2.5 宝坻南站与城市交通衔接方式 | 第64-65页 |
4.3 宝坻南站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 | 第65-70页 |
4.3.1 用地现状 | 第65-66页 |
4.3.2 用地功能选择和用地结构 | 第66-69页 |
4.3.3 用地布局 | 第69-70页 |
4.4 宝坻南站及周边地区空间景观塑造策略 | 第70-73页 |
4.4.1 整体空间意向 | 第70-72页 |
4.4.2 特色景观塑造 | 第72-7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研究结论 | 第75-76页 |
特色与创新 | 第7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