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丁二酮乳酸乳球菌的筛选发酵条件优化及关联酶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7-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2页 |
1.1 发酵乳品及其风味物质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1.1 发酵乳品 | 第10页 |
1.1.2 风味物质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2 丁二酮概述 | 第12-15页 |
1.2.1 丁二酮的生产方法 | 第12-13页 |
1.2.2 丁二酮的检测方法 | 第13页 |
1.2.3 丁二酮代谢途径 | 第13-14页 |
1.2.4 发酵乳制品中丁二酮产量低的原因 | 第14-15页 |
1.3 丁二酮产量提升策略 | 第15-18页 |
1.3.1 发酵条件改良 | 第15页 |
1.3.2 酶活性调节 | 第15页 |
1.3.3 基因工程调控 | 第15-18页 |
1.4 乳酸菌的分类鉴定 | 第18-19页 |
1.5 乙酰乳酸脱羧酶 | 第19-20页 |
1.6 酶构象研究 | 第20页 |
1.6.1 红外光谱分析 | 第20页 |
1.7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目的及内容 | 第20-22页 |
1.7.1 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20-21页 |
1.7.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1页 |
1.7.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第2章 高产丁二酮乳酸乳球菌的筛选 | 第22-29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22-23页 |
2.2.1 菌株 | 第22页 |
2.2.2 试剂 | 第22-23页 |
2.2.3 仪器 | 第23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3-24页 |
2.3.1 菌株初筛 | 第23页 |
2.3.2 菌株鉴定 | 第23-24页 |
2.3.3 气质联用测定风味物质 | 第2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4-29页 |
2.4.1 菌株筛选结果 | 第24-25页 |
2.4.2 分子鉴定结果 | 第25-26页 |
2.4.3 生理生化试验结果 | 第26页 |
2.4.5 气质联用结果 | 第26-29页 |
第3章 高产丁二酮乳酸乳球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 第29-43页 |
3.1 前言 | 第29-30页 |
3.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30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30页 |
3.3.1 单因素发酵条件研究 | 第30页 |
3.3.2 响应面法优化丁二酮产量 | 第30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3.4.1 培养温度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1页 |
3.4.2 初始pH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1-32页 |
3.4.3 装液量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4 摇床转速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5 接种量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4-35页 |
3.4.6 脱脂乳浓度对DX菌株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5页 |
3.4.7 不同碳源对丁二酮产量影响 | 第35-36页 |
3.4.8 不同氮源对丁二酮产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3.4.9 不同生长因子对丁二酮产量影响 | 第37页 |
3.4.10 响应曲面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第4章 高产丁二酮乳酸乳球菌关联酶活性研究 | 第43-55页 |
4.1 引言 | 第43-44页 |
4.2 实验材料及设备 | 第44页 |
4.2.1 菌株 | 第44页 |
4.2.2 试剂 | 第44页 |
4.2.3 仪器 | 第44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44-51页 |
4.3.1 酶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4.3.2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45-46页 |
4.3.3 关联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46-51页 |
4.3.4 关联酶性质研究 | 第51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51-54页 |
4.4.1 破壁方法比较 | 第51页 |
4.4.2 pH对酶活性影响 | 第51-52页 |
4.4.3 温度对酶活性影响 | 第52-54页 |
4.5 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乙酰乳酸脱羧酶的分离纯化 | 第55-67页 |
5.1 引言 | 第55页 |
5.2 材料与仪器 | 第55-56页 |
5.2.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5.2.2 菌株 | 第55页 |
5.2.3 试剂 | 第55页 |
5.2.4 仪器设备 | 第55-56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56-60页 |
5.3.1 粗酶液的提取 | 第56页 |
5.3.2 酶活力测定 | 第56-57页 |
5.3.3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57页 |
5.3.4 透析袋预处理 | 第57页 |
5.3.5 Sephacryl HR凝胶层析 | 第57-58页 |
5.3.6 N-Page确定酶条带 | 第58-60页 |
5.3.7 酶学性质研究 | 第60页 |
5.3.8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0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5.4.1 硫酸铵分级沉淀 | 第60-61页 |
5.4.2 Sephacryl HR凝胶层 | 第61-62页 |
5.4.3 酶的分子量计算 | 第62-63页 |
5.4.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4页 |
5.4.5 分离纯化各步结果 | 第64页 |
5.4.6 酶学性质 | 第64-66页 |
5.5 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总结 | 第67-69页 |
6.1 课题的研究结论 | 第67-68页 |
6.2 课题的创新点 | 第68页 |
6.3 课题的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