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地方经济论文

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目录第12-16页
第1章 引言第16-30页
    1.1 研究背景第16-18页
    1.2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现状综述第18-24页
        1.2.1 水资源承载力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8-20页
        1.2.2 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第20-21页
        1.2.3 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与特点第21-22页
        1.2.4 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方法第22-24页
    1.3 产业生态位理论研究进展第24-28页
        1.3.1 传统的生态位理论有关研究第24-26页
        1.3.2 产业生态位理论有关研究第26-27页
        1.3.3 生物生态位与产业生态位的比较第27页
        1.3.4 产业生态位的研究意义第27-28页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第28-30页
        1.4.1 研究内容第28页
        1.4.2 技术路线第28-30页
第2章 研究区域产业发展概况第30-57页
    2.1 自然与经济概况第30-31页
    2.2 环渤海各市产业发展现状第31-35页
        2.2.1 大连市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第31-32页
        2.2.2 营口市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第32-33页
        2.2.3 盘锦市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第33页
        2.2.4 锦州市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第33-34页
        2.2.5 葫芦岛市社会经济与产业发展现状第34-35页
    2.3 区域现状重点产业识别第35-43页
        2.3.1 重点产业识别第35-42页
        2.3.2 重点产业筛选结果第42-43页
    2.4 国内外沿海区域发展经验借鉴研究第43-52页
        2.4.1 国外沿海地区开发的成功案例第43-46页
        2.4.2 国内沿海经济带的建设成就第46-50页
        2.4.3 国内部分沿海经济带发展中的问题第50-52页
    2.5 辽宁环渤海地区产业发展现状总结第52-55页
        2.5.1 产业发展现状评价第52-53页
        2.5.2 产业发展的优势第53-54页
        2.5.3 产业布局存在的主要问题第54-55页
    2.6 重点产业发展情景设计第55-57页
第3章 环渤海地区水资源现状分析第57-63页
    3.1 环渤海各市水资源现状第57-60页
    3.2 区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问题第60-63页
        3.2.1 水资源短缺第60页
        3.2.2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是典型的水资源超载区第60-61页
        3.2.3 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高,较国际水平仍有节水潜力第61页
        3.2.4 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水入侵产生的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显著第61-62页
        3.2.5 水资源不足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第62页
        3.2.6 水资源管理体系尚不完善第62-63页
第4章 环渤海地区水环境现状分析第63-76页
    4.1 河流水环境总体现状及沿程变化第63-64页
    4.2 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第64-65页
    4.3 区域水环境质量总体特征与关键问题第65-66页
    4.4 沿海各市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演变趋势第66-73页
        4.4.1 锦州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第66-67页
        4.4.2 大连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第67-68页
        4.4.3 营口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第68-69页
        4.4.4 盘锦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第69-70页
        4.4.5 葫芦岛市河流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0-73页
    4.5 沿海各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演变趋势第73-76页
        4.5.1 大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3-74页
        4.5.2 锦州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4页
        4.5.3 营口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4-75页
        4.5.4 盘锦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5页
        4.5.5 葫芦岛市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第75-76页
第5章 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第76-100页
    5.1 系统动力学理论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第76-79页
        5.1.1 系统动力学的特点第76-77页
        5.1.2 系统动力学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第77-79页
    5.2 水资源—生态—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第79-86页
        5.2.1 水资源子系统分析第80-81页
        5.2.2 社会子系统分析第81-82页
        5.2.3 经济子系统分析第82-85页
        5.2.4 生态环境子系统分析第85-86页
    5.3 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第86-92页
        5.3.1 模型总体框架第86-87页
        5.3.2 模型结构流图第87-89页
        5.3.3 因果树分析第89-90页
        5.3.4 主要方程的编写调试第90-91页
        5.3.5 模型的检验第91-92页
    5.4 水资源承载力分析第92-100页
        5.4.1 水资源供需分析第92-97页
        5.4.2 水资源承载力计算第97页
        5.4.3 方案分析第97-100页
第6章 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第100-110页
    6.1 水环境承载力概念第100页
    6.2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方法第100-101页
    6.3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第101-103页
        6.3.1 本研究采用的计算方法第101-102页
        6.3.2 水环境承载力计算结果第102-103页
    6.4 重点产业污染物排放总量预测第103-106页
    6.5 重点产业水环境承载状况预测第106-107页
    6.6 海洋环境影响分析第107-110页
第7章 重点产业发展的水资源综合调控措施第110-134页
    7.1 重点产业发展的水资源新挑战第110-113页
    7.2 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综合调控政策措施第113-119页
        7.2.1 政策调控原则第113页
        7.2.2 调控政策措施第113-119页
    7.3 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调控技术集成第119-134页
        7.3.1 技术集成综述第119-122页
        7.3.2 水污染防治技术集成第122-128页
        7.3.3 节水技术集成第128-134页
第8章 结论第134-136页
参考文献第136-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第143-144页
作者简介第144-145页
致谢第145页

论文共14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辽宁省危险废物污染的环境影响与预警系统研究
下一篇:综合评价中的诱导有序加权平均算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