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保护管理论文--环境规划与环境管理论文--有害物质管理论文

辽宁省危险废物污染的环境影响与预警系统研究

摘要第5-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目录第14-18页
第—章 总论第18-29页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第18-21页
    1.2 研究目的第21页
    1.3 国内研究概况第21-24页
    1.4 国外研究概况第24-27页
    1.5 研究内容第27-28页
    1.6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8-29页
第二章 危险废物特性和危害第29-61页
    2.1 危险废物定义第29-30页
    2.2 危险废物特性第30-33页
        2.2.1 危险废物的基本特性第31页
        2.2.2 危险废物的危害特性第31-33页
    2.3 危险废物的危害第33-36页
        2.3.1 危险废物的长期积累危害第33-34页
        2.3.2 危险废物的突发性危害第34页
        2.3.3 部分危险废物组分的特殊危害第34-36页
    2.4 危险废物产生源第36-39页
    2.5 危险废物的识别分类第39-61页
        2.5.1 危险废物需要进行鉴别确定第39-58页
        2.5.2 危险废物的分类第58-61页
第三章 危险废物对环境的长期积累危害分析第61-69页
    3.1 危险废物危害性产生途径第61-63页
        3.1.1 大气途径第62页
        3.1.2 地表水途径第62页
        3.1.3 土壤和地下水途径第62-63页
    3.2 危险废物危害性产生过程的关键途径环节分析第63-64页
    3.3 危险废物处置方式分类及危害特点第64-69页
        3.3.1 堆放第65-66页
        3.3.2 填埋第66-67页
        3.3.3 水体排放第67页
        3.3.4 焚烧第67-69页
第四章 辽宁省危险废物排放动态第69-89页
    4.1 危险废物产生源第69-71页
    4.2 危险废物种类和产生量第71-72页
    4.3 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第72-73页
    4.4 积存的危险废物第73页
    4.5 铬渣处置现状调查第73-78页
        4.5.1 辽宁省铬渣产生和处置现状第74页
        4.5.2 铬渣的危害第74-75页
        4.5.3 铬渣的处理第75-76页
        4.5.4 综合利用第76-78页
    4.6 硼泥的产生和处置现状第78-82页
        4.6.1 硼泥的产生及数量第78页
        4.6.2 硼泥的组成及性质第78页
        4.6.3 硼泥的化学分析第78-79页
        4.6.4 硼泥堆放区河流水质分析第79-80页
        4.6.5 硼泥的污染现状第80-81页
        4.6.6 硼泥的综合利用第81-82页
    4.7 危险废物处置设施第82-89页
第五章 危险废物污染的风险管理第89-104页
    5.1 危险废物污染风险评价第90-92页
    5.2 危险废物污染的风险管理第92-97页
        5.2.1 建立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县级四个级别的污染事故预警系统第92-94页
        5.2.2 建立省界(入海、出境)、市界和县界三级监控断面水质标准第94-97页
    5.3 危险废物污染预警第97-99页
    5.4 危险废物污染预警系统技术支持第99-104页
        5.4.1 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第100-101页
        5.4.2 GIS系统第101-102页
        5.4.3 RS和GPS系统第102-104页
第六章 危险废物污染风险评价模型概述第104-133页
    6.1 可比式健康评价模型第104-105页
    6.2 危险废物释放模型第105-112页
        6.2.1 有毒有害物质析出机制分析第105-110页
        6.2.2 有毒有害物质释放数学模型第110-112页
    6.3 危险废物迁移模型第112-119页
        6.3.1 大气介质中的迁移转化第112-113页
        6.3.2 地表水中的迁移转化第113-115页
        6.3.3 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第115-118页
        6.3.4 污染物生态食物链中的积累第118-119页
    6.4 污染物人体毒性效应模型第119-124页
        6.4.1 呼吸作用吸入有毒有害物质第120-121页
        6.4.2 经饮水摄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第121-122页
        6.4.3 经食物摄入的有毒有害物质第122-124页
    6.5 单风险源健康风险评价第124-125页
    6.6 区域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第125-126页
    6.7 泄漏及扩散预测模型第126-131页
    6.8 爆炸预测模型第131-133页
第七章 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救援研究第133-147页
    7.1 应急响应第135-138页
    7.2 应急救援组织系统第138-140页
        7.2.1 突发性环境污染应急救援组织系统结构第138页
        7.2.2 危险废物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及成员第138-139页
        7.2.3 现场救援专业组的建立及职责第139-140页
    7.3 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处置措施第140-147页
        7.3.1 危险废物泄漏事故及处置措施第140-142页
        7.3.2 危险废物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第142页
        7.3.3 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第142-144页
        7.3.4 易燃液体火灾事故及处置措施第144-145页
        7.3.5 化学品事故应急与安全防护措施第145-147页
第八章 辽宁省危险废物污染预警系统方案第147-175页
    8.1 总体设想第147页
    8.2 危险废物污染风险源识别第147-148页
    8.3 辽河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预警系统方案第148-158页
        8.3.1 辽宁省辽河省、市、县三级预警系统的确定第148-153页
        8.3.2 辽河跨界危险废物污染监控断面水质标准与管理第153-155页
        8.3.3 辽宁省农业危险废物污染土壤的预警系统第155-158页
    8.4 系统构成第158-162页
    8.5. 系统主要信息源第162-163页
    8.6. 系统功能设计第163-165页
    8.7 系统使用说明第165-171页
    8.8 辽宁省危险废物污染预警系统演示(以辽河为例)第171-175页
结论第175-177页
    一、结论第175-176页
    二、创新点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奖情况第186-187页
附录第187-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混合梁斜拉桥结合段的力学特性研究
下一篇:辽宁环渤海地区重点产业发展水资源承载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