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目录 | 第9-12页 |
1 绪论 | 第12-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2-14页 |
1.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 第19-22页 |
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内涵及市场分析 | 第22-29页 |
2.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概念 | 第22-23页 |
2.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基本特征 | 第23-24页 |
2.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目标市场选择与定位 | 第24-28页 |
2.3.1 市场细分及目标市场选择 | 第24-27页 |
2.3.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特征 | 第27-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体系分析与设计 | 第29-49页 |
3.1 基于QFD的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体系设计方法 | 第29-33页 |
3.1.1 QFD理论概述 | 第29-30页 |
3.1.2 基于QFD的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体系设计步骤 | 第30-33页 |
3.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质量屋的建立与分析 | 第33-39页 |
3.2.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客户要求分析 | 第33-35页 |
3.2.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技术特性分析 | 第35-36页 |
3.2.3 质量屋决策分析 | 第36-39页 |
3.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体系设计 | 第39-47页 |
3.3.1 产品族设计 | 第39-41页 |
3.3.2 主要技术参数设计 | 第41-42页 |
3.3.3 组织模式设计 | 第42-44页 |
3.3.4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体系 | 第44-4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4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分析 | 第49-66页 |
4.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第49-58页 |
4.1.1 铁路货物运价形成机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49-51页 |
4.1.2 铁路货运定价方法现状 | 第51-54页 |
4.1.3 铁路货物运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54-58页 |
4.2 影响铁路货运高端产品定价的主要因素分析 | 第58-59页 |
4.3 现行运价体系对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适用性分析 | 第59-63页 |
4.3.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定价的特殊性分析 | 第59-62页 |
4.3.2 现行运价体系的适用性分析 | 第62-63页 |
4.4 市场竞争条件下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 | 第63-65页 |
4.4.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定价原则 | 第63-64页 |
4.4.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定价策略 | 第64-65页 |
4.4.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定价方法设计思路 | 第6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市场导向优化定价方法 | 第66-81页 |
5.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市场导向优化定价模型概述 | 第66-67页 |
5.2 市场竞争条件下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优化定价模型 | 第67-72页 |
5.2.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定价决策目标 | 第67-68页 |
5.2.2 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货运需求分配模型 | 第68-71页 |
5.2.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优化定价的三层规划模型 | 第71-72页 |
5.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优化定价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72-77页 |
5.3.1 三层规划模型的转化 | 第72-73页 |
5.3.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优化定价模型的启发式算法 | 第73-77页 |
5.4 算例验证 | 第77-8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6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成本导向定价方法 | 第81-96页 |
6.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盈亏平衡定价模型 | 第81-85页 |
6.1.1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收入分析 | 第81页 |
6.1.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付费支出分析 | 第81-84页 |
6.1.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盈亏平衡定价模型的建立 | 第84-85页 |
6.2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成本导向定价参数体系 | 第85-87页 |
6.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的盈亏平衡定价分析 | 第87-95页 |
6.3.1 运价与效益的关系分析 | 第87-91页 |
6.3.2 运价与运量的关系分析 | 第91-93页 |
6.3.3 铁路货运高端产品成本导向定价实例分析 | 第93-9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96-99页 |
7.1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 | 第96-97页 |
7.2 研究创新点 | 第97-98页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2页 |
附录A | 第102-104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