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4.1 疏散理论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1.4.2 疏散仿真研究 | 第16页 |
1.4.3 疏散方案设计方法及评价研究 | 第16-17页 |
1.4.4 现状小结 | 第17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2 安全疏散影响因素讨论分析 | 第20-28页 |
2.1 疏散人员特性分析 | 第20-23页 |
2.1.1 疏散人员生理特征 | 第20-21页 |
2.1.2 疏散人员心理特征 | 第21-22页 |
2.1.3 人群行为特征 | 第22-23页 |
2.2 站内集散设施特征分析 | 第23-26页 |
2.2.1 站台 | 第23页 |
2.2.2 站厅 | 第23-24页 |
2.2.3 楼梯和自动扶梯 | 第24-25页 |
2.2.4 通道和自动步行道 | 第25页 |
2.2.5 检票闸机 | 第25页 |
2.2.6 引导标识 | 第25-26页 |
2.3 安全疏散时间标准 | 第26-28页 |
2.3.1 规范要求 | 第26页 |
2.3.2 安全疏散准则 | 第26-28页 |
3 疏散方案设计方法 | 第28-48页 |
3.1 概述 | 第28-30页 |
3.1.1 方案设计原则 | 第28页 |
3.1.2 方案内容定义 | 第28-30页 |
3.1.3 个体的疏散流程 | 第30页 |
3.2 仿真软件对比选择 | 第30-31页 |
3.3 疏散流线组织设计方法 | 第31-32页 |
3.3.1 源头控制法 | 第31-32页 |
3.3.2 物理切割法 | 第32页 |
3.3.3 提高流速法 | 第32页 |
3.3.4 诱导法 | 第32页 |
3.4 疏散路径流量分配方法 | 第32-42页 |
3.4.1 基于用户最优的流量分配 | 第32-34页 |
3.4.2 疏散路径网络化 | 第34-36页 |
3.4.3 路径阻抗函数 | 第36-42页 |
3.4.4 分配的求解算法 | 第42页 |
3.5 评价指标和方法 | 第42-45页 |
3.5.1 综合评价指标——疏散时间 | 第42-43页 |
3.5.2 局部评价指标——空间利用率、拥挤点通过速度、疏散(时间)地图 | 第43-45页 |
3.5.3 评价方法 | 第45页 |
3.6 疏散方案优化措施 | 第45-46页 |
3.6.1 设置移动护栏 | 第45页 |
3.6.2 自动扶梯反转 | 第45页 |
3.6.3 列车辅助疏散 | 第45-46页 |
3.6.4 增设标识及工作人员引导 | 第46页 |
3.6.5 开辟专用疏散通道 | 第46页 |
3.7 结合仿真的疏散方案设计流程 | 第46-48页 |
4 结合LEGION仿真软件的复兴门换乘枢纽高峰时段疏散方案设计 | 第48-80页 |
4.1 仿真环境的建立 | 第48-51页 |
4.1.1 枢纽站布局结构阐述 | 第48页 |
4.1.2 枢纽站基础数据 | 第48-50页 |
4.1.3 仿真中参数的确定 | 第50-51页 |
4.2 地铁枢纽站疏散需求量估算和人员分布特点分析 | 第51-53页 |
4.2.1 列车内乘客数估算 | 第51页 |
4.2.2 站台人数及分布特点 | 第51-53页 |
4.3 复兴门地铁枢纽站疏散方案设计 | 第53-80页 |
4.3.1 疏散情况分类 | 第53-54页 |
4.3.2 各情况疏散流线组织设计 | 第54-58页 |
4.3.3 案例中阻抗函数和模型简化求解 | 第58-60页 |
4.3.4 各情况分配方案求解 | 第60-71页 |
4.3.5 流量分配方案仿真 | 第71-80页 |
5 疏散方案仿真结果评价及方案优化 | 第80-94页 |
5.1 疏散时间评价 | 第80页 |
5.2 空间利用率评价 | 第80-82页 |
5.3 拥挤点通过速度评价 | 第82-86页 |
5.4 疏散(时间)地图评价 | 第86-87页 |
5.5 疏散方案的优化 | 第87-94页 |
6 结论 | 第94-96页 |
6.1 结论 | 第94页 |
6.2 展望 | 第94-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0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0-104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