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1-15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飞机租赁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2.1 飞机作为租赁物的特征 | 第15-17页 |
2.1.1 质量高 | 第15页 |
2.1.2 价格稳 | 第15-17页 |
2.2 飞机租赁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 第17-20页 |
2.2.1 融资性租赁与经营性租赁 | 第18页 |
2.2.2 飞机融资性租赁与经营性租赁的区别 | 第18-20页 |
2.3 文献综述 | 第20-23页 |
2.3.1 融资租赁理论 | 第20-21页 |
2.3.2 飞机融资租赁研究 | 第21-22页 |
2.3.3 保税区飞机租赁 | 第22-23页 |
2.4 飞机租赁业务模式研究 | 第23-28页 |
2.4.1 国外主流飞机融资租赁业务模式 | 第23-25页 |
2.4.2 国际上主流飞机租赁企业的发展情况 | 第25-27页 |
2.4.3 国内飞机租赁行业的发展现状 | 第27-28页 |
第三章 国内开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环境 | 第28-41页 |
3.1 潜力巨大的中国飞机租赁市场 | 第28-29页 |
3.2 金融租赁公司是国内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主力 | 第29-33页 |
3.2.1 金融租赁公司诞生的曲折历程 | 第29-31页 |
3.2.2 国内租赁公司的飞机租赁业务发展 | 第31-33页 |
3.3 国内开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基础 | 第33-39页 |
3.3.1 法律依据 | 第33页 |
3.3.2 相关国内税务政策 | 第33-37页 |
3.3.3 相关中国海关关税政策 | 第37-38页 |
3.3.4 外汇管理政策 | 第38-39页 |
3.4 国内开展飞机租赁业务的制约因素 | 第39-41页 |
3.4.1 宏观政策的影响 | 第39页 |
3.4.2 专业人才缺乏 | 第39-40页 |
3.4.3 民机制造业发展落后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境内保税区飞机租赁业务模式 | 第41-64页 |
4.1 适合开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的保税区 | 第41-42页 |
4.2 有利于发展飞机融资租赁的保税区优惠政策 | 第42-46页 |
4.2.1 上海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 | 第42-44页 |
4.2.2 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 | 第44-45页 |
4.2.3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优惠政策 | 第45-46页 |
4.3 保税区飞机融资租赁业务发展情况 | 第46-48页 |
4.3.1 上海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发展情况 | 第46-47页 |
4.3.2 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融资租赁发展情况 | 第47页 |
4.3.3 天津东疆保税港区融资租赁发展情况 | 第47-48页 |
4.4 国内保税区飞机租赁业务模式 | 第48-64页 |
4.4.1 保税区飞机融资性租赁业务模式 | 第49-55页 |
4.4.2 保税区飞机经营性租赁业务模式 | 第55-64页 |
第五章 飞机租赁业务的对策建议 | 第64-68页 |
5.1 国家层面的对策 | 第64-66页 |
5.1.1 准予自主引进飞机 | 第64-65页 |
5.1.2 营造良好税收环境 | 第65页 |
5.1.3 放松外汇管制 | 第65页 |
5.1.4 加强租赁立法 | 第65-66页 |
5.2 行业层面的对策 | 第66页 |
5.2.1 拓宽融资渠道 | 第66页 |
5.2.2 完善二手租赁市场 | 第66页 |
5.3 企业层面的对策 | 第66-68页 |
5.3.1 加强人才培养 | 第66-67页 |
5.3.2 注重与厂商合作 | 第67页 |
5.3.3 建立组合经营 | 第67-68页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6.1 结论 | 第68页 |
6.2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