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插图和附表清单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23页 |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 第13-14页 |
1.2 环糊精的研究进展 | 第14-21页 |
1.2.1 环糊精的结构及性质 | 第14-15页 |
1.2.2 环糊精的改性 | 第15-16页 |
1.2.3 环糊精包合行为研究 | 第16-18页 |
1.2.4 以环糊精为受体的分子组装 | 第18-21页 |
1.3 本论文的选题 | 第21-23页 |
第二章 环糊精衍生物的制备 | 第23-32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试剂与仪器 | 第23-24页 |
2.2.1 实验试剂 | 第23-24页 |
2.2.2 实验仪器 | 第24页 |
2.3 实验部分 | 第24-26页 |
2.3.1 单6-OTs-βCD的制备 | 第24页 |
2.3.2 单6-N_3βCD的制备 | 第24-25页 |
2.3.3 单6-NH_2βCD的制备 | 第25页 |
2.3.4 单6-ENβCD的制备 | 第25页 |
2.3.5 SBEβCDs的制备 | 第25-26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26-31页 |
2.4.1 6-OTs-βCD的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 第26-27页 |
2.4.2 6-N_3βCD及6-NH_2βCD的合成路线与结构表征 | 第27-28页 |
2.4.3 ENβCD的合成路线及结构表征 | 第28-29页 |
2.4.4 SBEβCDs的合成工艺研究及结构表征 | 第29-31页 |
2.5 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芒果苷与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的包合行为研究 | 第32-45页 |
3.1 引言 | 第3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3.2.1 实验试剂 | 第32-33页 |
3.2.2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3.2.3 MGF/CDs包合物及其物理混合物的制备 | 第33-34页 |
3.2.4 Job曲线测定 | 第34页 |
3.2.5 荧光光谱测定 | 第34页 |
3.2.6 包合物的核磁共振研究 | 第34页 |
3.2.7 包合物的X-ray粉末衍射(XRD) | 第34页 |
3.2.8 包合物的热分析(TG) | 第34页 |
3.2.9 包合物的水溶性测定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5-44页 |
3.3.1 包合物的Job曲线 | 第35-36页 |
3.3.2 包合物Ks值的测定 | 第36-38页 |
3.3.3 包合物的~1H NMR和2D NMR分析 | 第38-41页 |
3.3.4 包合物的XRD分析 | 第41-42页 |
3.3.5 包合物的TG曲线 | 第42-44页 |
3.3.6 水溶性实验 | 第44页 |
3.4 小结 | 第44-45页 |
第四章 5-氟尿嘧啶聚轮烷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 | 第45-56页 |
4.2 引言 | 第45-49页 |
4.2.1 实验试剂 | 第45-46页 |
4.2.2 实验仪器 | 第46页 |
4.2.3 5-氟尿嘧啶-1-乙酸(5-FUA)的制备 | 第46-47页 |
4.2.4 5-FUA/NH_2βCD键接物的制备 | 第47页 |
4.2.5 5-FUA/NH_2βCD的假轮烷的制备 | 第47页 |
4.2.6 N_3βCD假轮烷的制备 | 第47页 |
4.2.7 N_3βCD轮烷的制备 | 第47-48页 |
4.2.8 NH_2βCD轮烷及键接物轮烷的制备 | 第48页 |
4.2.9 键接药物假轮烷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48页 |
4.2.10 键接药物假轮烷的热分析(TG) | 第48页 |
4.2.11 细胞毒性实验 | 第48-4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4.3.1 5-FUA/NH_2βCD键接物的合成路线及结构鉴定 | 第49页 |
4.3.2 5-FUA/NH_2βCD键接物的轮烷的合成路线及结构鉴定 | 第49-53页 |
4.3.3 5-FUA/NH_2βCD键接物轮烷的热分析(TG) | 第53-54页 |
4.3.4 5-FUA/NH_2βCD键接物轮烷的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54-55页 |
4.3.5 5-FUA/NH_2βCD键接物轮烷的抗癌活性实验 | 第55页 |
4.4 小结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4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