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0.1 纳米科技和纳米材料 | 第12页 |
0.2 量子点的简介 | 第12-13页 |
0.3 量子点的光学特征 | 第13页 |
0.4 ZnS及其掺杂量子点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0.5 量子点的合成 | 第15-17页 |
0.5.1 化学共沉淀法 | 第15-16页 |
0.5.2 水热法 | 第16页 |
0.5.3 微波辅助法 | 第16页 |
0.5.4 光辅助合成法 | 第16-17页 |
0.5.5 生物仿生合成法 | 第17页 |
0.6 量子点的表面修饰 | 第17-20页 |
0.6.1 有机小分子的修饰 | 第17-18页 |
0.6.2 二氧化硅的修饰 | 第18页 |
0.6.3 聚合物的包覆 | 第18-19页 |
0.6.4 无机壳层的修饰 | 第19-20页 |
0.6.5 量子点表面的光刻蚀作用 | 第20页 |
0.7 量子点在生物领域的应用 | 第20-22页 |
0.7.1 免疫分析 | 第20-21页 |
0.7.2 生物医学成像 | 第21页 |
0.7.3 量子点标记DNA分子 | 第21页 |
0.7.4 化学生物传感器 | 第21-22页 |
0.8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第一章 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ZnS:Ni/ZnS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 第24-38页 |
1.1 前言 | 第24-25页 |
1.2 实验部分 | 第25-26页 |
1.2.1 仪器与试剂 | 第25页 |
1.2.2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Ni量子点的合成 | 第25-26页 |
1.2.3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Ni/ZnS量子点的合成 | 第26页 |
1.3 结果与讨论 | 第26-36页 |
1.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26-27页 |
1.3.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27-30页 |
1.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1.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1.3.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32-33页 |
1.3.6 Ni~(2+)离子掺杂浓度对ZnS:Ni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3-34页 |
1.3.7 ZnS壳层厚度对ZnS:Ni/ZnS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34-35页 |
1.3.8 量子点荧光强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 第35-3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二章 L-半胱氨酸修饰的水溶性ZnS:Fe/ZnS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 第38-52页 |
2.1 前言 | 第38-3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2.2.1 仪器与试剂 | 第39页 |
2.2.2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Fe量子点的合成 | 第39页 |
2.2.3 L-半胱氨酸修饰的ZnS:Fe/ZnS量子点的合成 | 第39-4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0-50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40-41页 |
2.3.2 透射电镜分析 | 第41-43页 |
2.3.3 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4页 |
2.3.4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44-45页 |
2.3.5 荧光光谱分析 | 第45-46页 |
2.3.6 Fe~(2+)离子掺杂浓度对ZnS:Fe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6-47页 |
2.3.7 ZnS壳层厚度对ZnS:Fe/ZnS量子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 第47-49页 |
2.3.8 量子点荧光强度随光照时间的变化 | 第49-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壳聚糖修饰的ZnS:Fe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 第52-62页 |
3.1 前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3页 |
3.2.1 仪器与试剂 | 第53页 |
3.2.2 壳聚糖修饰的ZnS:Fe量子点的合成 | 第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59页 |
3.3.1 量子点的合成路线 | 第53-55页 |
3.3.2 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55页 |
3.3.3 透射电镜分析 | 第55-57页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第57-58页 |
3.3.5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 第58-59页 |
3.3.6 荧光光谱分析 | 第5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9-62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