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分析化学论文

新型罗丹明Bi(Ⅲ)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测试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12页
绪论第12-36页
    1 荧光分子探针简要介绍第12-23页
        1.1 荧光分子探针的构成第12-16页
            1.1.1 信号报告基团(荧光团)第12-16页
                1.1.1.1 咕吨类第12-13页
                1.1.1.2 菁类第13页
                1.1.1.3 酞菁类第13-14页
                1.1.1.4 萘酰亚胺类第14页
                1.1.1.5 BODIPY类第14-15页
                1.1.1.6 稠环芳烃类第15页
                1.1.1.7 吖啶类第15-16页
            1.1.2 识别基团(配体)第16页
        1.2 荧光分子探针的设计原理第16-18页
            1.2.1 信号基团-识别基团共价连接型第16页
            1.2.2 竞争置换型第16-17页
            1.2.3 不可逆化学反应型第17-18页
        1.3 荧光分子探针的响应机制第18-23页
            1.3.1 光致电子转移(PET)第19-20页
            1.3.2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第20-22页
            1.3.3 分子内电荷转移(ICT)第22页
            1.3.4 激基缔/复合物(excimer/exciplex)第22-23页
            1.3.5 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excited state Intramolecular proton transfer)第23页
    2. 罗丹明类荧光分子探针简介第23-33页
        2.1 罗丹明类化合物的结构第23-25页
        2.2 罗丹明类化合物结构的修饰第25-27页
            2.2.1 氧杂蒽环的修饰第25-26页
            2.2.2 母环上氨基的修饰第26页
            2.2.3 底环羧基的修饰第26-27页
            2.2.4 底环上所带官能团的修饰第27页
        2.3 罗丹明类荧光探针的应用第27-33页
            2.3.1 阳离子荧光探针第27-32页
                2.3.1.1 汞离子荧光探针第28-29页
                2.3.1.2 铜离子荧光探针第29-30页
                2.3.1.3 铅离子荧光探针第30-31页
                2.3.1.4 铁离子荧光探针第31-32页
            2.3.2 阴离子荧光探针第32-33页
                2.3.2.1 氰根离子荧光探针第32-33页
                2.3.2.2 硫酸氢根离子荧光探针第33页
    3 Bi(Ⅲ)简介第33-35页
        3.1 铋离子及其应用第34页
        3.2 Bi(Ⅲ)的检测方法第34页
            3.2.1 含铋固体物质的检测方法第34页
                3.2.1.1 分子光谱法第34页
                3.2.1.2 原子光谱法第34页
                3.2.1.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法第34页
                3.2.1.4 X-射线荧光光谱第34页
        3.3 铋离子的检测方法第34-35页
    4 论文选题思想第35-36页
第一章 双罗丹明Bi(Ⅲ)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测试第36-72页
    摘要第36页
    第一节 双罗丹明Bi(Ⅲ)荧光探针的合成第36-44页
        1 引言第36页
        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36-37页
            2.1 实验仪器第36-37页
            2.2. 实验试剂第37页
                2.2.1 原料第37页
                2.2.2 试剂第37页
        3 中间体的合成第37-39页
            3.1 中间体M1的合成第37-38页
            3.2 中间体M2的合成第38页
            3.3 中间体M3的合成第38-39页
            3.4 中间体M4的合成第39页
        4 目标化合物TM1、TM2、TM3、TM4的合成第39-43页
            4.1 TM1的合成第39-40页
            4.2 TM2的合成第40-41页
            4.3 TM3的合成第41-42页
            4.4 TM4的合成第42-43页
        5 合成条件的探讨第43页
            5.1 中间体合成条件的讨论第43页
            5.2 目标化合物合成条件的讨论第43页
        6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特征解析第43-44页
        7 小结第44页
    第二节 TM1、TM2、TM3、TM4的性能测试第44-72页
        1 引言第44页
        2 测试溶液的配制方法第44-45页
        3 性能测试第45-71页
            3.1 溶剂体系的选择第45-47页
            3.2 pH对探针光谱的影响第47-50页
            3.3 探针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测试第50-55页
            3.4 金属离子竞争性实验的测试第55-57页
            3.5 Bi~(3+)对探针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第57-62页
            3.6 探针与Bi~(3+)络合比的测试第62-64页
            3.7 探针对Bi~(3+)的可逆性测试第64-67页
            3.8 荧光滴定曲线、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第67-70页
            3.9 识别机理初探第70-71页
        4 小结第71-72页
第二章 基于曼尼希反应的罗丹明Bi(Ⅲ)荧光探针的合成及性能测试第72-110页
    摘要第72页
    第一节 基于曼尼希反应的罗丹明Bi(Ⅲ)荧光探针的合成第72-82页
        1 引言第72页
        2 实验仪器和试剂第72-73页
            2.1 实验仪器第72页
            2.2 实验试剂第72-73页
                2.2.1 原料第72-73页
                2.2.2 试剂第73页
        3 目标化合物TM5、TM6、TM7、TM8的合成第73-81页
            3.1 TM5的合成第73-74页
            3.2 TM6的合成第74-79页
            3.3 TM7的合成第79-80页
            3.4 TM8的合成第80-81页
        4 合成条件的探讨第81页
        5 目标化合物的谱图特征解析第81-82页
    第二节 TM5、TM6、TM7、TM8的性能测试第82-110页
        1 性能测试第82-108页
            1.1 溶剂体系的选择第82-84页
            1.2 pH对探针光谱的影响第84-87页
            1.3 探针对金属阳离子的选择性测试第87-92页
            1.4 金属离子竞争性实验的测试第92-94页
            1.5 Bi~(3+)对探针紫外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影响第94-99页
            1.6 探针与Bi~(3+)络合比的测试第99-101页
            1.7 探针对Bi~(3+)的可逆性测试第101-104页
            1.8 荧光滴定曲线、线性范围及检测限第104-108页
            1.9 目标化合物与Bi~(3+)可能的配位模式第108页
        2 小结第108-110页
第三章 结论第110-114页
附录第114-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38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38-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个人简历第142-144页

论文共14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ZnS掺杂量子点的合成及表征
下一篇:若干单一手性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其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