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0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1.2 安全评价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1.2.1 安全评价国外发展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1.2.2 安全评价国内发展现状及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3-15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安全管理及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1 安全管理及安全评价 | 第15-17页 |
2.1.1 安全管理 | 第15页 |
2.1.2 安全评价 | 第15-16页 |
2.1.3 安全管理与安全评价 | 第16-17页 |
2.1.4 过程管理方法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第17页 |
2.1.5 精细化管理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 第17页 |
2.2 安全评价原理及方法 | 第17-20页 |
2.2.1 安全评价原理 | 第17-18页 |
2.2.2 安全评价方法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天富超临界发电厂安全评价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0-31页 |
3.1 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及超临界发电厂介绍 | 第20-25页 |
3.1.1 天富热电股份有限公司及石河子垦区电网 | 第20-21页 |
3.1.2 超临界发电厂项目 | 第21-22页 |
3.1.3 超临界电厂主要工艺系统 | 第22-25页 |
3.2 超临界发电厂安全评价现状 | 第25-26页 |
3.3 超临界发电厂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1页 |
3.3.1 专家评议法及其结果 | 第26页 |
3.3.2 问卷调查法及其结果 | 第26-27页 |
3.3.3 前期准备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7-28页 |
3.3.4 危险危害因素识别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29页 |
3.3.5 安全评价方法选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30页 |
3.3.6 定性、定量评价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页 |
3.3.7 风险控制和对策措施阶段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天富超临界发电厂进行持续、科学的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的建议 | 第31-48页 |
4.1 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天富发电厂安全评价存在的问题 | 第31-39页 |
4.1.1 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法(PHA)重新识别危险危害因素 | 第31-34页 |
4.1.2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分级方法》重新计算重大危险源 | 第34-38页 |
4.1.3 运用故障假设分析法重新划分安全评价单元 | 第38页 |
4.1.4 运用危险指数评价法和概率危险评价法重新对危险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 | 第38-39页 |
4.2 针对天富发电厂实际改进安全评价,提出事故预防的各项对策措施 | 第39-45页 |
4.2.1 对《报告》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符合实际情况的修改 | 第39页 |
4.2.2 针对天富超临界电厂实际提出事故预防的对策措施 | 第39-41页 |
4.2.3 加强安全管理方面的对策措施,防患于未然 | 第41-45页 |
4.3 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落实安全责任,建立责任到人、切实可行的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体系 | 第45-46页 |
4.3.1 经验型、粗放型的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体系影响安全评价的科学性和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 第45页 |
4.3.2 精细化安全评价是精细化安全管理的基础 | 第45页 |
4.3.3 运用精细化管理理念使安全评价和管理取得实效 | 第45-46页 |
4.4 实施安全评价的动态化、常态化管理 | 第46-48页 |
4.4.1 安全评价的动态管理特性是客观存在的 | 第46-47页 |
4.4.3 安全评价常态化 | 第47-48页 |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 第48-49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8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1 | 第51-54页 |
附录 2 | 第54-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58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