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2 违约金数额调整的理论基础 | 第12-17页 |
2.1 违约金制度溯源 | 第12-13页 |
2.2 违约金性质辩析 | 第13-15页 |
2.3 违约金数额调整的必要性 | 第15-17页 |
2.3.1 对合同自由的必要限制 | 第15-16页 |
2.3.2 对债务人利益适当衡平 | 第16页 |
2.3.3 违约金自身特性的需要 | 第16-17页 |
3 关于违约金数额调整法条的解读 | 第17-25页 |
3.1 对于“违约损失”的认定 | 第17-18页 |
3.1.1 关于“违约损失”的剖析 | 第17页 |
3.1.2 关于“实际损失”的认定 | 第17-18页 |
3.2 关于“预期利益”的认定 | 第18-21页 |
3.2.1 预期利益”难获司法支持的原因 | 第18-19页 |
3.2.2 预期利益的特征 | 第19-20页 |
3.2.3 预期利益损失赔偿规则的构建 | 第20-21页 |
3.3 违约金数额“过高”“低于”的认定 | 第21-25页 |
3.3.1 对违约金数额“过高”的认定 | 第22页 |
3.3.2 关于违约金数额“低于”的认定 | 第22-23页 |
3.3.3 关于不存在“实际损失”时的调整 | 第23-25页 |
4 目前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的完善 | 第25-29页 |
4.1 目前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的不足 | 第25页 |
4.1.1 违约金调整程序的缺失 | 第25页 |
4.1.2 违约金调整的标准过于单一 | 第25页 |
4.1.3 违约金性质不明 | 第25页 |
4.2 完善我国违约金调整制度的建议 | 第25-29页 |
4.2.1 确立以当事人请求为主要模式,以法院主动调整为补充的程序 | 第25-27页 |
4.2.2 确立调整违约金数额的标准 | 第27页 |
4.2.3 规定当事人有权约定违约金的性质,违约金兼具补偿性和惩罚性 | 第27-29页 |
结论 | 第29-30页 |
参考文献 | 第30-32页 |
后记 | 第32-33页 |
致谢 | 第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