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植物虫害及其防治论文

红火蚁对植物源饵料的取食选择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1 前言第12-23页
    1.1 红火蚁研究概况第12-15页
        1.1.1 红火蚁的生物学特性第12页
        1.1.2 红火蚁的分布与传播第12-13页
        1.1.3 红火蚁的危害第13-15页
            1.1.3.1 伤害人畜,危害人类健康第13-14页
            1.1.3.2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第14页
            1.1.3.3 妨碍农事活动,降低生产效率第14页
            1.1.3.4 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第14-15页
            1.1.3.5 对公共安全的危害第15页
    1.2 红火蚁防治技术的研究进展第15-21页
        1.2.1 植物检疫第15页
        1.2.2 物理防治第15-16页
        1.2.3 生物防治第16页
        1.2.4 触杀药剂的防治技术第16页
        1.2.5 毒饵诱杀的防治技术第16-20页
            1.2.5.1 毒饵的应用技术第16-17页
            1.2.5.2 饵料的研究第17-18页
            1.2.5.3 药剂的研究第18-20页
            1.2.5.4 引诱剂的研究第20页
            1.2.5.5 防腐剂的研究第20页
        1.2.6 “二步法”防治红火蚁第20-21页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1-23页
2材料与方法第23-32页
    2.1 供试材料第23-24页
        2.1.1 供试虫源第23页
        2.1.2 供试饵料第23页
        2.1.3 供试药剂第23页
        2.1.4 使用工具及仪器第23-24页
    2.2 试验方法第24-31页
        2.2.1 红火蚁对单种饵料的选择性研究第24-25页
        2.2.2 玉米粉与不同引诱剂配比对红火蚁的引诱力测定第25-26页
        2.2.3 红火蚁对2组分的复配饵料的选择性比较第26页
        2.2.4 红火蚁对复配饵料的选择性研究第26页
        2.2.5 噻虫嗪等14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胃毒作用测定第26-28页
        2.2.6 几种混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胃毒作用测定第28-29页
        2.2.7 两种单剂及两种混剂对红火蚁的传毒作用测定第29-30页
        2.2.8 毒饵的野外应用第30-31页
    2.3 数据分析第31-32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2-72页
    3.1 红火蚁对植物源饵料的取食选择第32-48页
        3.1.1 红火蚁对单种饵料的取食选择第32-34页
        3.1.2 红火蚁对复配饵料的取食选择第34-43页
            3.1.2.1 红火蚁对玉米粉与虾粉复配饵料的取食选择第34-36页
            3.1.2.2 红火蚁对玉米与蚯蚓粉不同配比的取食选择第36-37页
            3.1.2.3 红火蚁对玉米粉与鱼粉不同配比的取食选择第37-38页
            3.1.2.4 红火蚁对玉米粉与猪肝不同配比的选择第38-40页
            3.1.2.5 红火蚁对玉米粉与黄油不同配比的取食选择第40-42页
            3.1.2.6 红火蚁对玉米粉与黄糖不同配比的取食选择第42-43页
        3.1.3 红火蚁对2组分的复配饵料的取食选择第43-45页
        3.1.4 红火蚁对多组分复配饵料的取食选择第45-48页
    3.2 防治红火蚁药剂的筛选第48-72页
        3.2.1 14种单剂对红火蚁的胃毒作用第48-61页
            3.2.1.1 噻虫胺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第48-49页
            3.2.1.2 虫酰肼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49-50页
            3.2.1.3 噻虫嗪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0-51页
            3.2.1.4 阿维菌素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1-52页
            3.2.1.5 茚虫威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2-53页
            3.2.1.6 氟虫胺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3-54页
            3.2.1.7 唑虫酰胺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4-55页
            3.2.1.8 鱼藤酮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5-56页
            3.2.1.9 苦参碱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6页
            3.2.1.10 噻虫啉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6-57页
            3.2.1.11 啶虫脒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7-58页
            3.2.1.12 溴虫腈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8-59页
            3.2.1.13 丁醚脲对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59-60页
            3.2.1.14 呋虫胺红火蚁胃毒效果与毒力测定第60-61页
        3.2.2 红火蚁对2种单剂的传毒效果第61-62页
            3.2.2.1 红火蚁对溴虫腈的传毒效果第61页
            3.2.2.2 红火蚁对噻虫嗪的传毒效果第61-62页
        3.2.3 几种混配药剂对红火蚁的室内胃毒作用第62-69页
            3.2.3.1 氟虫胺与噻虫嗪混剂对红火蚁室内毒力第62-64页
            3.2.3.2 氟虫胺与溴虫腈混剂对红火蚁室内毒力第64-67页
            3.2.3.3 阿维菌素与茚虫威对红火蚁室内毒力第67-69页
        3.2.4 红火蚁对几种混剂的传毒效果第69-72页
            3.2.4.1 氟虫胺与噻虫嗪混剂对红火蚁的传毒效果第69-70页
            3.2.4.2 氟虫胺与溴虫腈混剂对红火蚁的传毒效果第70-72页
4. 结论与讨论第72-75页
    4.1 结论第72-73页
    4.2 讨论第73-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村民的村庄规划编制模式研究
下一篇:广西机插稻育秧基质的研发及氮肥施用方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