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符号对照表 | 第11-13页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13-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7-25页 |
1.1 引言 | 第17页 |
1.2 天线反射面热变形补偿方法研究现状 | 第17-22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2-25页 |
1.4.1 国内外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 第22-23页 |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基于Zernike多项式的天线反射面变形研究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天线模型简介 | 第25-26页 |
2.3 Zernike多项式拟合天线反射面 | 第26-28页 |
2.3.1 Zernike多项式 | 第26-27页 |
2.3.2 反射面的Zernike多项式拟合方法 | 第27-28页 |
2.4 实例分析计算 | 第28-32页 |
2.4.1 反射面天线热浸透变形规律分析 | 第29-30页 |
2.4.2 反射面天线热梯度变形规律分析 | 第30-32页 |
2.4.3 Zernike多项式拟合与最佳抛物面拟合对比 | 第32页 |
2.5 结论 | 第32-33页 |
第三章 基于电磁传播原理的反射面天线热变形补偿研究 | 第33-55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常见的反射面天线原理 | 第33-34页 |
3.3 反射面天线热变形补偿理论 | 第34-36页 |
3.3.1 天线温度控制方法 | 第34-36页 |
3.3.2 天线调整方法 | 第36页 |
3.4 反射面天线补偿研究 | 第36-53页 |
3.4.1 基本思想概述 | 第37-38页 |
3.4.2 天线温度监测系统与温度处理程序 | 第38-39页 |
3.4.3 数据接.的编写 | 第39-41页 |
3.4.4 天线反射面旋转中线向量的计算 | 第41-43页 |
3.4.5 天线俯仰方位变换矩阵和天线变形引起的天线绕x、y轴的旋转角 ,φ_x φ_y | 第43-44页 |
3.4.6 反射面天线的焦点/焦线段计算 | 第44-46页 |
3.4.7 天线反射面焦点计算方法的优化 | 第46-47页 |
3.4.8 天线调整量计算 | 第47-48页 |
3.4.9 实例验证与分析 | 第48-53页 |
3.5 结论 | 第53-55页 |
第四章 基于抛物面拟合的反射面天线补偿方法优化与软件开发 | 第55-69页 |
4.1 地基天线温度变形实施补偿方法 | 第56-59页 |
4.1.1 天线温度变形的实时补偿思想 | 第56页 |
4.1.2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计算 | 第56-57页 |
4.1.3 实时补偿算法数据库的建立 | 第57-58页 |
4.1.4 实时工况的副反射面补偿计算 | 第58-59页 |
4.2 天线反射面单元划分技术 | 第59-62页 |
4.2.1 天线反射面单元细分步骤 | 第60-61页 |
4.2.2 天线反射面细分技术实例验证 | 第61-62页 |
4.3 反射面天线副面实时补偿软件开发 | 第62-66页 |
4.3.1 软件的开发及结构 | 第62-64页 |
4.3.2 软件开发技术难点 | 第64-65页 |
4.3.3 软件的用户界面及功能介绍 | 第65-66页 |
4.4 实验天线的验证分析 | 第66-67页 |
4.4.1 天线极端工况拟合量数据库的形成 | 第66页 |
4.4.2 利用提出的方法和传统方法分别计算调整量进行对比分析 | 第66-67页 |
4.5 结论 | 第67-69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9-71页 |
5.1 工作总结 | 第6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作者简介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