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注释表 | 第11-12页 |
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2.1 交通网络特性实证分析 | 第14-16页 |
1.2.2 交通网络抗毁性研究 | 第16-18页 |
1.2.3 交通网络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18-19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1页 |
第二章 航路网络复杂性研究的基础理论 | 第21-33页 |
2.1 网络基本概念 | 第21-22页 |
2.1.1 复杂网络与图论的关系 | 第21页 |
2.1.2 航路网络 | 第21-22页 |
2.2 复杂网络基础理论 | 第22-28页 |
2.2.1 复杂网络统计特征参数 | 第22-24页 |
2.2.2 复杂网络基本模型 | 第24-27页 |
2.2.3 复杂网络抗毁性指标体系 | 第27-28页 |
2.3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8-32页 |
2.3.1 元胞自动机结构 | 第29-30页 |
2.3.2 元胞自动机交通模型 | 第30-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航路网络特征分析 | 第33-43页 |
3.1 中国航路复杂网络模型 | 第33-34页 |
3.2 中国航路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3.2.1 度及度分布 | 第34页 |
3.2.2 平均路径长度 | 第34-35页 |
3.2.3 节点介数 | 第35页 |
3.2.4 集聚系数 | 第35-36页 |
3.2.5 特征谱密度分布 | 第36-37页 |
3.2.6 节点度的相关性 | 第37-38页 |
3.3 中国航路网络运行状态分析 | 第38-42页 |
3.3.1 节点强度及强度分布 | 第39-40页 |
3.3.2 节点的权度相关性 | 第40页 |
3.3.3 节点的权介相关性 | 第40-41页 |
3.3.4 加权网络其他参数 | 第41页 |
3.3.5 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四章 航路网络抗毁性分析 | 第43-56页 |
4.1 航路网络结构抗毁性分析 | 第43-48页 |
4.1.1 选择性攻击下单个航路点仿真实验 | 第43-44页 |
4.1.2 连续攻击策略下中国航路网络仿真实验 | 第44-48页 |
4.2 航路网络级联失效抗毁性分析 | 第48-55页 |
4.2.1 加权航路网络级联失效模型 | 第48-49页 |
4.2.2 单个航路点级联失效的仿真实验 | 第49-52页 |
4.2.3 连续攻击策略下加权航路网络仿真实验 | 第52-55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五章 航路网络动力学过程研究 | 第56-67页 |
5.1 模型的构建 | 第56-59页 |
5.1.1 航段直线飞行 | 第56-57页 |
5.1.2 航段路径切换 | 第57-58页 |
5.1.3 飞行路径更改 | 第58-59页 |
5.2 模型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5.2.1 复杂网络理论技术指标 | 第59页 |
5.2.2 交通运行状况评价指标 | 第59-60页 |
5.3 仿真过程及结果分析 | 第60-66页 |
5.3.1 仿真流程与步骤 | 第60页 |
5.3.2 仿真环境设置 | 第60-62页 |
5.3.3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67-68页 |
6.2 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75页 |
附录 | 第75-80页 |
附录1 中国航路网络航路点结构特征数据 | 第75-78页 |
附录2 航路点级联失效抗毁性测度R语言程序(部分)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