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及研究综述 | 第8-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增长机器理论构成社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视角 | 第8页 |
1.1.2 城市更新中西埔新居可持续发展与围屋活化利用的现实需求 | 第8-9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9-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综述 | 第11-18页 |
1.3.1 国内外关于增长机器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外关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 第13-16页 |
1.3.3 关于客家聚落发展变迁的研究 | 第16-17页 |
1.3.4 研究文献评述 | 第17-18页 |
1.4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8-24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2 研究问题 | 第19页 |
1.4.3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1.4.4 研究范围 | 第21-24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4-27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25-27页 |
2 农耕时期(1860-1980年左右)的西埔新居空间变迁及可持续发展 | 第27-40页 |
2.1 西埔新居开基背景 | 第27-30页 |
2.2 农耕时期西埔新居的规划机制与空间结果 | 第30-33页 |
2.2.1 总体格局 | 第30页 |
2.2.2 规划形制 | 第30-33页 |
2.3 农耕时期西埔新居的空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 第33-38页 |
2.3.1 空间使用价值 | 第33-37页 |
2.3.2 空间交换价值 | 第37-38页 |
2.3.3 利益主体及关系 | 第38页 |
2.4 农耕时期西埔新居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38-40页 |
3 城中村时期(1980年-2010年)的西埔新居空间变迁及可持续发展 | 第40-52页 |
3.1 改革开放背景下的西埔新居 | 第40-42页 |
3.2 城中村时期西埔新居的规划机制与空间结果 | 第42-44页 |
3.3 城中村时期西埔新居的空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 第44-50页 |
3.3.1 空间使用价值 | 第44-48页 |
3.3.2 空间交换价值 | 第48-49页 |
3.3.3 利益主体及关系 | 第49-50页 |
3.4 城中村时期西埔新居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50-52页 |
4 城市更新时期(2010年-至今)的西埔新居空间变迁及可持续发展 | 第52-75页 |
4.1 城市更新浪潮中的西埔新居 | 第52-55页 |
4.2 城市更新时期西埔新居的规划机制与空间结果 | 第55-57页 |
4.3 城市更新时期西埔新居的空间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 第57-65页 |
4.3.1 空间使用价值 | 第57-61页 |
4.3.2 空间交换价值 | 第61-63页 |
4.3.3 利益主体及关系 | 第63-65页 |
4.4 西埔新居围屋活化利用策略 | 第65-73页 |
4.4.1 围屋环境的“重建” | 第65-69页 |
4.4.2 建筑本体的整饬 | 第69页 |
4.4.3 功能空间植入 | 第69-71页 |
4.4.4 活化利用策略实施建议 | 第71-72页 |
4.4.5 双年展期间围屋活化利用实践 | 第72-73页 |
4.5 城市更新时期西埔新居的可持续性分析 | 第73-75页 |
5 结论 | 第75-79页 |
5.1 西埔新居空间变迁规律总结 | 第75-76页 |
5.2 对西埔新居可持续发展的启发 | 第76-78页 |
5.2.1 可持续发展需要平衡空间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 第76页 |
5.2.2 老围屋的活化利用需要充分挖掘及丰富其使用价值 | 第76-78页 |
5.3 创新点与不足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附录 | 第84-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