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动物医学(兽医学)论文--兽医基础科学论文--家畜微生物学(兽医病原微生物学)论文--病原细菌论文

TolC在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中的生物学功能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缩略词(ABBREVIATION)第15-18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8-45页
    1.1 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病原学研究进展第18-30页
        1.1.1 大肠杆菌简介第18页
        1.1.2 大肠杆菌的分群第18-19页
        1.1.3 大肠杆菌分型第19-21页
        1.1.4 ExPEC的毒力(相关)因子第21-25页
        1.1.5 ExPEC的致病机理第25-27页
        1.1.6 ExPEC的感染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第27-28页
        1.1.7 ExPEC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第28-30页
        1.1.8 ExPEC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第30页
    1.2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研究进展第30-37页
        1.2.1 细菌生物被膜概述第30-31页
        1.2.2 生物被膜的危害第31-32页
        1.2.3 大肠杆菌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因子的研究第32-35页
        1.2.4 生物被膜细菌与悬浮细菌的生物学比较第35页
        1.2.5 生物被膜的控制和消除第35-36页
        1.2.6 展望或结语第36-37页
    1.3 细菌多药外排泵研究进展第37-44页
        1.3.1 前言第37页
        1.3.2 多药外排泵的组成第37-40页
        1.3.3 多药外排泵的调控研究进展第40页
        1.3.4 多药外排泵AcrAB-TolC在细菌生理活动中的作用第40-42页
        1.3.5 多药外排泵抑制剂研究进展第42-43页
        1.3.6 多重耐药外排泵研究展望第43-44页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5页
第二章 TolC在ExPEC生物被膜形成中的功能研究第45-88页
    2.1 前言第45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45-62页
        2.2.1 菌株与载体第45-48页
        2.2.2 主要试剂、主要仪器和设备第48-51页
        2.2.3 大肠杆菌χ7213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51-52页
        2.2.4 质粒的小量制备第52页
        2.2.5 tolC缺失突变株及其回复补偿株的构建第52-58页
            2.2.5.1 细菌基因组DNA的制备第52页
            2.2.5.2 PCR引物设计与合成第52-53页
            2.2.5.3 缺失突变株的构建第53-56页
            2.2.5.4 tolC回复补偿株的构建第56-58页
        2.2.6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第58页
        2.2.7 试验菌株对抗菌药物最小抑菌浓度的测定(MIC测定)第58页
        2.2.8 细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测定第58-59页
        2.2.9 细菌运动性的测定第59页
        2.2.10 生物被膜细菌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形态观察第59页
        2.2.11 细菌curli菌毛和纤维素生物合成能力的测定第59-60页
        2.2.12 不同渗透压对试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第60页
        2.2.13 不同培养基成分对试验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第60页
        2.2.14 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试验菌株基因的转录水平第60-61页
            2.2.14.1 细菌RNA的提取第60页
            2.2.14.2 逆转录反应第60-61页
            2.2.14.3 实时荧光定量PCR第61页
        2.2.15 细菌外膜完整性的透射电镜(TEM)观察第61页
        2.2.16 TRANS-WELL试验第61-62页
        2.2.17 CpxR,OmpR,TolC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较第62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62-84页
        2.3.1 缺失株和回补株的构建第62-65页
        2.3.2 MIC测定第65-66页
        2.3.3 生长曲线第66-68页
        2.3.4 WT和ΔtolC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比较第68-70页
        2.3.5 M9培养基中curli菌毛和cellulose生物合成能力的比较第70-72页
        2.3.6 电子扫描显微镜(SEM)下细菌表面形态的比较第72-73页
        2.3.7 1/2M9培养基中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curli形成能力的比较第73-74页
        2.3.8 在不同培养基成分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比较第74-76页
        2.3.9 不同氯化钠和蔗糖浓度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第76-78页
        2.3.10 qRT-PCR检测curli和cellulose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第78-80页
        2.3.11 细菌外膜完整性的比较第80-81页
        2.3.12 Trans-well第81-82页
        2.3.13 CpxR及OmpR缺失株与TolC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比较第82-84页
    2.4 讨论第84-87页
    2.5 本章小结第87-88页
第三章 TolC缺失对ExPEC致病性的影响第88-106页
    3.1 前言第88页
    3.2 材料和方法第88-93页
        3.2.1 菌株、细胞和培养基第88-89页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89页
        3.2.3 主要试剂第89-90页
        3.2.4 curli形成能力的比较第90页
        3.2.5 细胞感染实验中细菌的准备第90页
        3.2.6 细菌的细胞粘附和侵袭试验第90页
        3.2.7 细菌在巨噬细胞存活试验第90-91页
        3.2.9 小鼠感染试验第91页
        3.2.10 组织病理学观察第91页
        3.2.11 蛋白质组学比较第91-93页
            3.2.11.1 菌体的培养与及破碎第91-92页
            3.2.11.2 膜蛋白的提取第92页
            3.2.11.3 蛋白定量第92页
            3.2.11.4 双向电泳第92页
            3.2.11.5 凝胶染色第92-93页
            3.2.11.6 凝胶图像扫描第93页
            3.2.11.7 胶内酶解及Ziptip脱盐第93页
            3.2.11.8 MaWi-TOF-TOF第93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93-103页
        3.3.1 curli菌毛形成能力的比较第93-94页
        3.3.2 ΔtolC株对上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的粘附和侵袭能力下降第94-97页
        3.3.3 ΔtolC株在巨噬细胞中的存活能力下降第97-98页
        3.3.4 ΔtolC株在小鼠感染试验中毒力下降第98-100页
        3.3.5 组织病理学损伤比较第100-102页
        3.3.6 WT菌株与ΔtolC株的外膜蛋白质组学比较第102-103页
    3.4 讨论第103-105页
    3.5 本章小结第105-106页
第四章 TolC缺失对ExPEC在高渗环境下存活能力的影响第106-114页
    4.1 前言第106页
    4.2 材料和方法第106-107页
        4.2.1 菌株和培养第106-107页
        4.2.2 TolC缺失对ExPEC在高浓度的NaCl和蔗糖下存活能力的影响第107页
        4.2.3 外排泵抑制剂CCCP对ExPEC在高渗环境下存活能力的影响第107页
        4.2.4 CCCP对ExPEC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第107页
        4.2.5 活菌计数第107页
        4.2.6 统计分析第107页
    4.3 结果第107-112页
    4.4 讨论第112-113页
    4.5 本章小结第113-114页
全文总结第114-115页
参考文献第115-137页
已发表文章第137-138页
附录:个人简历第138-139页
致谢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G集团的企业文化建设与管理研究
下一篇:我国跨境电子商务进口增值税征管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