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1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长余辉材料的分类及特点 | 第13-18页 |
1.2.1 蓝色长余辉材料 | 第13-14页 |
1.2.2 绿色长余辉材料 | 第14-15页 |
1.2.3 红色长余辉材料 | 第15-16页 |
1.2.4 近红外长余辉材料 | 第16-17页 |
1.2.5 其他颜色长余辉材料 | 第17-18页 |
1.3 近红外长余辉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18-20页 |
1.4 本课题提出及意义 | 第20-21页 |
第二章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 第21-28页 |
2.1 实验所需原料 | 第21页 |
2.2 样品制备所需仪器 | 第21页 |
2.3 样品制备方法 | 第21-22页 |
2.4 主要表征手段及对应的仪器设备 | 第22-27页 |
2.4.1 X射线衍射(XRD) | 第22页 |
2.4.2 Rietveld精修 | 第22-23页 |
2.4.3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SEM、EDS) | 第23-24页 |
2.4.4 荧光光谱(PL、PLE) | 第24页 |
2.4.5 长余辉发光光谱、激发光谱及余辉衰减曲线(LPPs) | 第24页 |
2.4.6 热释光光谱(TL) | 第24-25页 |
2.4.7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5页 |
2.4.8 固态核磁共振谱(NMR) | 第25-26页 |
2.4.9 电子自旋共振谱(ESR) | 第26页 |
2.4.10 漫反射光谱 | 第26页 |
2.4.11 拉曼光谱 | 第26-27页 |
2.4.12 近红外成像 | 第27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三章 Cr~(3+), Nd~(3+)共掺的镓酸盐体系第二窗口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设计调控及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 第28-44页 |
3.1 引言 | 第28-2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9-30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30-43页 |
3.3.1 设计思路 | 第30-32页 |
3.3.2 ZnGa_2O_4中Cr/Nd单掺和共掺的讨论 | 第32-36页 |
3.3.3 CaGa_2O_4中Cr/Nd单掺和共掺的讨论 | 第36-38页 |
3.3.4 Zn_(1-x) Ca_xGa_2O_4中Cr/Nd单掺和共掺的讨论 | 第38-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Bi~(2+)掺杂的锡酸盐近红外长余辉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 第44-59页 |
4.1 引言 | 第44-4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6-58页 |
4.3.1 结构分析 | 第46-50页 |
4.3.2 荧光性能分析 | 第50-52页 |
4.3.3 长余辉性能分析 | 第52-55页 |
4.3.4 缺陷分析 | 第55-56页 |
4.3.5 成像 | 第56-57页 |
4.3.6 能级结构分析 | 第57-5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Cr~(3+)掺杂CaTiO_3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设计调控、性能及余辉机理的研究 | 第59-67页 |
5.1 引言 | 第59-6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0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5.3.1 基质及激活离子的选择 | 第60-61页 |
5.3.2 长余辉发光 | 第61-63页 |
5.3.3 发光机理的讨论 | 第63-6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8页 |
致谢 | 第88-90页 |
附件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