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3-22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13-16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早期国民党理论家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 第22-34页 |
一、早期国民党理论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 第22-29页 |
(一) 政治因素 | 第22-24页 |
(二) 经济因素 | 第24-25页 |
(三) 文化因素 | 第25-27页 |
(四) 国民党理论家的自身状况 | 第27-29页 |
二、早期国民党理论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 | 第29-34页 |
(一) 五四运动前对马克思本人及其著作的初步介绍 | 第29-30页 |
(二) 五四运动时期传播的高潮 | 第30-31页 |
(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传播 | 第31-32页 |
(四) 早期部分国民党理论家与马克思主义分道扬镳 | 第32-34页 |
第二章 早期国民党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与评价 | 第34-45页 |
一、对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认识与评价 | 第34-36页 |
二、对阶级斗争理论的认识与批判 | 第36-38页 |
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 第38-41页 |
四、对社会主义理论的认识与评价 | 第41-45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对早期国民党理论家的影响 | 第45-58页 |
一、对孙中山思想的影响 | 第45-49页 |
(一)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深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 | 第45-46页 |
(二) 吸收社会主义观点,不断完善三民主义 | 第46-48页 |
(三) 注重以俄为师,学习俄国经验 | 第48-49页 |
(四) 研究社会问题以事实为基础 | 第49页 |
二、对廖仲恺思想的影响 | 第49-52页 |
(一) 对社会主义的态度 | 第49-50页 |
(二) 对廖仲恺群众观点的影响 | 第50-51页 |
(三) 关于建设革命军队的认识 | 第51-52页 |
三、对胡汉民思想的影响 | 第52-55页 |
(一) 匡正唯物史观 | 第52-53页 |
(二) 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国的历史和社会问题 | 第53-54页 |
(三) 阐释和宣传三民主义 | 第54-55页 |
四、对朱执信思想的影响 | 第55-58页 |
(一) 对朱执信群众观点的影响 | 第55-56页 |
(二) 对社会革命思想的影响 | 第56页 |
(三) 向往共产主义社会 | 第56-58页 |
结束语:早期国民党理论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中的历史地位及局限性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