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Contents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4-18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6-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相关研究内容阐述 | 第18-29页 |
| ·流行文化的内涵 | 第18-19页 |
| ·流行文化的基本特征 | 第19-23页 |
| ·商业性 | 第19-20页 |
| ·符号性 | 第20页 |
| ·娱乐性 | 第20-21页 |
| ·易变性 | 第21-22页 |
| ·世俗化 | 第22-23页 |
| ·流行文化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 第23-25页 |
| ·"90后"价值观的几点研究 | 第25-29页 |
| ·定义"90后" | 第25-26页 |
| ·"90后"价值观的特性及成因分析 | 第26-27页 |
| ·"90后"价值观教育的意义 | 第27-29页 |
| 第三章 当下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影响 | 第29-41页 |
| ·当下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积极影响 | 第29-30页 |
| ·教育层面:推进了"90后"价值观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扩展 | 第29页 |
| ·生活层面:赋予了"90后"多样的生活色彩 | 第29-30页 |
| ·意识层面:促进了"90后"道德修养、审美意识的提升 | 第30页 |
| ·当下流行文化对"90后"价值观的消极影响 | 第30-41页 |
| ·价值扭曲:"马诺效应"——非"钱"勿扰 | 第31-33页 |
| ·信仰坍塌:"网络恶搞"—到底谁恶搞了谁 | 第33-34页 |
| ·行为失范:中国社会的"N重门"——从"德性"约束到"性感"放纵 | 第34-36页 |
| ·精神困惑:"姐姐""妹妹"站起来 | 第36-38页 |
| ·生命异化:疯狂"粉丝团" | 第38-39页 |
| ·理想迷失:"娱乐至死" | 第39-41页 |
| 第四章 当下流行文化影响"90后"价值观的内在逻辑 | 第41-45页 |
| ·当下流行文化影响"90后"价值观的原因分析 | 第41-43页 |
| ·当下流行文化影响"90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研究 | 第43-45页 |
| 第五章 流行文化影响"90后"价值观教育的对策研究 | 第45-53页 |
| ·教育内容层面:"正面应对而不放任自流" | 第45-48页 |
| ·强化"90后"金钱观、功利观教育 | 第45-46页 |
| ·拓展"90后"偶像观教育 | 第46页 |
| ·深化大众传媒的引导作用 | 第46-48页 |
| ·教育对象层面:"健康融入而不颓废其中" | 第48-49页 |
| ·"90后"价值观的健康构建 | 第48页 |
| ·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统一的价值观体系 | 第48-49页 |
| ·教育方式层面:"积极利用而不消极抵抗" | 第49-51页 |
| ·"灌输式"向"自主式"的演变 | 第49页 |
| ·"兴趣引导式" | 第49-50页 |
| ·大力推广媒介教育 | 第50-51页 |
|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拓展:科普教育"流行化" | 第51页 |
| ·政府调控层面:"明辨清醒而不迷途沉沦" | 第51-52页 |
| ·社会文化层面:"热爱流行而不热衷流行" | 第52-53页 |
| ·感性接受多元文化,理性追求流行文化 | 第52页 |
| ·高雅文化流行化,优化流行文化结构 | 第52页 |
| ·引导"90后"理性消费观的培养 | 第52-53页 |
| 结语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注释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
| 感谢信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