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1.4 研究重点与难点 | 第13-14页 |
1.5 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形成的历史考察 | 第16-22页 |
2.1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的产生与必要性 | 第16-18页 |
2.2 苏联共产党(布)监督经验的借鉴 | 第18-19页 |
2.3 中国传统监察制度的影响 | 第19-22页 |
第三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主要途径 | 第22-32页 |
3.1 党内对“三三制”政权的监督 | 第22-26页 |
3.1.1 党内领袖的监督思想理论指导 | 第22-24页 |
3.1.2 关于“三三制”政权建设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 | 第24-25页 |
3.1.3 共产党员的先进带头作用 | 第25-26页 |
3.2 参议会对“三三制”政权的监督 | 第26-28页 |
3.2.1 参议会监督机制 | 第26-27页 |
3.2.2 常驻委员会和参议员监督机制 | 第27-28页 |
3.3 政府的监督 | 第28页 |
3.4 党外人士对“三三制”政权的监督 | 第28-30页 |
3.4.1 党外人士的言论监督 | 第29页 |
3.4.2 党外人士座谈会的监督作用 | 第29-30页 |
3.5 人民群众对“三三制”政权的监督 | 第30页 |
3.6 司法监督 | 第30-31页 |
3.7 舆论对“三三制”政权的监督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成就 | 第32-38页 |
4.1 “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是边区政治民主化的需要 | 第32-33页 |
4.2 “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是保证边区政权正确运行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 第33-34页 |
4.3 “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是抑制边区政权权力负面性的需要 | 第34-38页 |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指导思想及其特点 | 第38-44页 |
5.1 马克思主义权力监督思想 | 第38-39页 |
5.2 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则 | 第39-41页 |
5.2.1 “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运行是党提升执政能力的有效途径 | 第39-40页 |
5.2.2 党的领导在于“质”而非“数” | 第40-41页 |
5.3 坚持法治原则 | 第41页 |
5.4 坚持多方参与合作的原则 | 第41-44页 |
第六章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经验及当代启示 | 第44-50页 |
6.1 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监督机制的先进性与不足 | 第44-45页 |
6.2 党内权力监督是权力监督体系的核心 | 第45-46页 |
6.3 完善执政党与参政党关系的合理化建设 | 第46-47页 |
6.4 实现权力监督的法制化 | 第47页 |
6.5 人民的监督是政权更好发挥其作用的有效形式 | 第47-48页 |
6.6 建立并完善社会监督机制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6-58页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