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近代哲学(1840~1918年)论文

晚清革命派的群己思想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8-13页
    1.1 选题背景第8页
    1.2 研究现状第8-10页
        1.2.1 通史性学术著作第9页
        1.2.2 专题性学术论文第9-10页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第10-11页
        1.3.1 研究思路第10-11页
        1.3.2 研究方法第11页
    1.4 研究内容第11-12页
    1.5 创新之处第12-13页
第二章 晚清革命派群己思想的形成条件第13-20页
    2.1 晚清内外交困的社会状况第13-14页
    2.2 晚清革命派群己思想的理论来源第14-20页
        2.2.1 中国传统群己思想的影响第14-16页
            2.2.1.1 儒家的群体主义第14-15页
            2.2.1.2 “异端”思想家的“私利”第15-16页
        2.2.2 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第16-18页
            2.2.2.1 西方进化论的传播第16-17页
            2.2.2.2 西方“自由”法则的建筑第17-18页
        2.2.3 对维新派群己思想的思考第18-20页
第三章 晚清革命派群己思想的主要内容第20-41页
    3.1 革命派对“群”的构廓第20-26页
        3.1.1 国家:个体共享的基础第20-22页
        3.1.2 社会:个性发挥的空间第22-24页
        3.1.3 公德:个体遵循的善第24-26页
    3.2 革命派对“己”的要求第26-33页
        3.2.1 主体自立第26-28页
        3.2.2 “我”的自觉第28-31页
            3.2.2.1 自由与平等的自觉第28-30页
            3.2.2.2 权利与义务的自觉第30-31页
        3.2.3 合群救国第31-33页
    3.3 革命派群己价值观的实现路径第33-41页
        3.3.1 以道德培育守护群己秩序第34-35页
        3.3.2 以国民教育增进群己力量第35-36页
        3.3.3 以法制建设保障群己利益第36-38页
        3.3.4 以公共舆论传播群己理念第38-41页
第四章 革命派群己思想的特点第41-45页
    4.1 以革命爱国为第一要义第41页
    4.2 转向自我与国群建设相结合第41-42页
    4.3 国民道德与国家律法相结合第42-43页
    4.4 中西方群己思想的交互性第43-45页
第五章 晚清革命派群己思想的评价与启示第45-49页
    5.1 革命派群己思想的评价第45-46页
    5.2 革命派群己思想的启示第46-49页
        5.2.1 上下联动,形成合力第46-47页
        5.2.2 以德立身,以法为屏第47-48页
        5.2.3 群己兼顾,合理布局第48-49页
结语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54-55页
致谢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翻译转移理论视角下悬疑小说翻译中的叙述和描写问题--以《最终受益人》为例
下一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三三制”政权的监督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