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3-22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4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三、研究动态及创新点 | 第16-22页 |
第一章 基督教会“群区性”的理论背景 | 第22-40页 |
(一) 确定世界性 | 第22-29页 |
1、基督教是一种建制性宗教 | 第22-23页 |
2、基督教的传教方式是主观传播 | 第23页 |
3、基督教的传播是超越地域限制的 | 第23-24页 |
4、基督徒的身份是跨越民族界限的 | 第24-25页 |
5、到4世纪末以前,新旧约正典以及统一的教义、组织形式、活动方式和礼仪规范基本确立 | 第25-29页 |
(二) 获得民族性 | 第29-36页 |
1、民族语言的圣经是民族教会出现的基础 | 第29-31页 |
2、立宗分派是民族教会创建的条件 | 第31-33页 |
3、政学民三界的认同和接受是民族教会形成的保障 | 第33-36页 |
(三) 、面向全球化 | 第36-40页 |
第二章 “群区性”教会的命名、概念及特征 | 第40-49页 |
(一) “群区性”教会的命名 | 第40-41页 |
(二) “群区性”教会概念的相关阐述 | 第41-43页 |
(三) “群区性”教会的特征 | 第43-49页 |
1、具有地域性和地方化特色,使用当地语言 | 第43页 |
2、超国家、超民族、超宗派/非宗派 | 第43-45页 |
3、来自于所在群体的强烈的归属感 | 第45页 |
4、教会融入社会 | 第45-47页 |
5、个人魅力突出的领袖人物 | 第47-49页 |
第三章 十九世纪中国基督教会之“群区性”特征显现 | 第49-62页 |
(一) 19世纪的中国基督教不仅是民族化的过程,也存在“群区性”的特征因素 | 第49-50页 |
(二) 19世纪中国基督教会之“群区性”特征的孕育和萌芽时期 | 第50-62页 |
1、孕育时期 | 第50-53页 |
2、萌芽时期 | 第53-62页 |
第四章 “群区性”理论的研究意义 | 第62-67页 |
(一) “群区性”理论与宗教对话 | 第62-64页 |
(二) “群区性”教会是中国基督教会值得思考的未来发展之路 | 第64-6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7-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致谢 | 第73-75页 |
附件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