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负载型Pd-Cu纳米双金属催化吡啶直接偶联合成2,2-联吡啶研究

致谢第7-8页
摘要第8-9页
Abstract第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4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2,2'-联吡啶的简介和应用第14-17页
    1.3 2,2'-联吡啶合成进展第17-22页
        1.3.1 吡啶羰基化合物环化合成法第17页
        1.3.2 卤代吡啶偶联合成法第17-19页
        1.3.3 吡啶直接偶联法第19-21页
        1.3.4 其他合成方法第21-22页
    1.4 负载型纳米催化剂第22页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2-24页
第二章 实验方法第24-31页
    2.1 引言第24页
    2.2 实验部分第24-25页
        2.2.1 反应试剂和原料第24页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第24-25页
    2.3 负载型双金属纳米催化剂的制备第25-27页
        2.3.1 催化剂载体的选择第25-26页
        2.3.2 催化剂前驱体的选择第26页
        2.3.3 催化剂的制备第26-27页
    2.4 2,2'-联吡啶制备过程第27-29页
    2.5 催化剂以及吡啶回收第29页
    2.6 催化剂的表征第29-31页
        2.6.1 比表面积测定(BET)第29页
        2.6.2 X-射线衍射(XRD)第29页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衍射(XPS)第29-30页
        2.6.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第30页
        2.6.5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0-31页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第31-57页
    3.1 载体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第31-32页
    3.2 Pd-Cu/γ-Al_2O_3催化剂的表征与分析第32-40页
        3.2.1 BET表征第32-34页
        3.2.2 X-射线衍射(XRD)表征与分析第34-36页
        3.2.3 XPS表征与分析第36-37页
        3.2.4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与分析第37-38页
        3.2.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与分析第38-40页
    3.3 催化剂的优化第40-44页
        3.3.1 Pd-Cu摩尔比的影响第40-42页
        3.3.2 Pd负载量的影响第42-43页
        3.3.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第43-44页
        3.3.4 反应釜中氧气含量对反应的影响第44页
    3.4 反应工艺条件的优化第44-46页
        3.4.1 反应温度的影响第44-45页
        3.4.2 反应时间的影响第45-46页
    3.5 正交试验设计第46-48页
    3.6 Pd-Cu/γ-Al_2O_3催化剂循环性能的研究第48-54页
        3.6.1 催化剂循环应用研究第48-49页
        3.6.2 回收催化剂表征第49-54页
    3.7 Pd-Cu/γ-Al_2O_3催化剂活性的研究第54页
    3.8 本章小结第54-57页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第57-59页
    4.1 总结第57页
    4.2 挑战和展望第57-59页
参考文献第59-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交路桥北方公司标后预算管理体系设计与实施
下一篇:用户对购物网站信息推荐服务的心理抗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