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5页 |
1.1 引言 | 第14页 |
1.2 硫酸盐有机废水 | 第14-16页 |
1.2.1 来源与危害 | 第14-15页 |
1.2.2 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 第15-16页 |
1.3 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 | 第16-23页 |
1.3.1 特点与应用 | 第17页 |
1.3.2 厌氧消化反应过程及厌氧微生物 | 第17-20页 |
1.3.3 硫酸盐有机废水厌氧处理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 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 | 第23-26页 |
1.4.1 原理与特点 | 第24-25页 |
1.4.2 应用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1.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6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6-27页 |
1.5.3 技术路线 | 第27-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5页 |
第二章 高有机负荷下IC反应器的运行特性以及水力回流的影响 | 第35-59页 |
2.1 引言 | 第35页 |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2.2.1 实验装置与接种污泥 | 第35-36页 |
2.2.2 实验废水 | 第36页 |
2.2.3 运行阶段 | 第36-37页 |
2.2.4 批次实验与动力学行为模拟 | 第37-38页 |
2.2.5 分析指标、方法与仪器 | 第38-39页 |
2.2.6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方法 | 第39-41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1-53页 |
2.3.1 反应器运行期间的整体性能 | 第41-46页 |
2.3.2 动力学行为的变化 | 第46-49页 |
2.3.3 动力学模拟 | 第49-51页 |
2.3.4 微生物群落结构 | 第51-5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第三章 碳硫比对IC反应器处理硫酸盐有机废水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 第59-94页 |
3.1 引言 | 第59-60页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0-63页 |
3.2.1 实验装置与接种污泥 | 第60页 |
3.2.2 运行阶段 | 第60-61页 |
3.2.3 实验废水 | 第61页 |
3.2.4 批次实验与动力学模拟 | 第61页 |
3.2.5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61-62页 |
3.2.6 微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 | 第62-6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3-88页 |
3.3.1 COD和硫酸根去除 | 第63-69页 |
3.3.2 COD和S平衡 | 第69-72页 |
3.3.3 动力学行为与模拟 | 第72-81页 |
3.3.4 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基因 | 第81-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4页 |
第四章 IC反应器的改进及其在高硫酸盐有机负荷下的运行特性 | 第94-132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5-99页 |
4.2.1 实验装置与接种污泥 | 第95-97页 |
4.2.2 实验废水 | 第97页 |
4.2.3 运行阶段 | 第97-98页 |
4.2.4 批次实验和动力学模拟 | 第98-99页 |
4.2.5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99页 |
4.2.6 微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9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24页 |
4.3.1 R1运行性能 | 第99-103页 |
4.3.2 R2运行性能 | 第103-109页 |
4.3.3 R2动力学行为分析 | 第109-115页 |
4.3.4 R2内部沿高度的变化 | 第115-119页 |
4.3.5 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 第119-12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2页 |
第五章 硝酸盐对IC反应器内硫酸盐还原的影响 | 第132-152页 |
5.1 引言 | 第132-133页 |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33-134页 |
5.2.1 实验装置 | 第133页 |
5.2.2 实验废水与反应器运行 | 第133页 |
5.2.3 批次实验 | 第133-134页 |
5.2.4 分析指标与方法 | 第134页 |
5.2.5 微生物学特性分析 | 第13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34-146页 |
5.3.1 COD、N和S去除性能 | 第134-137页 |
5.3.2 批次实验与动力学行为 | 第137-141页 |
5.3.3 微生物学特性的变化 | 第141-1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52-154页 |
6.1 总结 | 第152-153页 |
6.2 问题与展望 | 第153-15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54-156页 |
致谢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