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理论论文--建筑史论文--专史论文--城市(镇)建筑发展史论文

明代海防聚落体系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53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6页
    1.2 研究意义第16-30页
        1.2.1 学术意义—完善传统聚落研究体系第16-19页
        1.2.2 文化意义—为多个学科研究提供素材第19-20页
        1.2.3 社会意义—为保护海防聚落提供理论基础第20-28页
        1.2.4 军事意义—为当前海上防御提供参考第28-30页
    1.3 研究现状第30-43页
        1.3.1 明代海防史研究第30-35页
            1.3.1.1 明日关系研究第30-31页
            1.3.1.2 明代倭寇研究第31-33页
            1.3.1.3 海禁和勘合贸易研究第33-34页
            1.3.1.4 海防军事制度研究第34-35页
        1.3.2 沿海民居、聚落和防御性聚落研究第35-40页
            1.3.2.1 沿海民居及聚落研究第35-37页
            1.3.2.2 防御性聚落研究第37-38页
            1.3.2.3 长城防御体系研究第38-40页
        1.3.3 明代海防聚落研究第40-43页
            1.3.3.1 建筑学及相关领域第40-41页
            1.3.3.2 历史学和考古学领域第41-42页
            1.3.3.3 其它第42-43页
    1.4 研究依据、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第43-50页
        1.4.1 研究依据第43-49页
            1.4.1.1 一般历史典籍第43-44页
            1.4.1.2 海防典籍第44-45页
            1.4.1.3 地方志第45-46页
            1.4.1.4 兵书第46页
            1.4.1.5 文学作品第46-48页
            1.4.1.6 国外著述第48页
            1.4.1.7 舆地图集第48-49页
        1.4.2 研究方法第49-50页
        1.4.3 技术手段第50页
    1.5 研究的创新性第50-52页
    1.6 研究框架第52-53页
第二章 明代海防军事制度和聚落建设第53-123页
    2.1 海防建设和发展的背景第53-76页
        2.1.1 明代以前的海上战争和相关聚落第53-55页
        2.1.2 明代的对外关系第55-71页
            2.1.2.1 明朝和日本的关系第55-69页
            2.1.2.2 明朝和朝鲜、琉球的关系第69-70页
            2.1.2.3 明朝和南洋、西方的关系第70-71页
        2.1.3 明代海防建设的目的第71-76页
            2.1.3.1 抵御海盗和倭寇第71页
            2.1.3.2 维持海禁和勘合贸易第71-73页
            2.1.3.3 保卫航道第73-75页
            2.1.3.4 抗倭援朝和抵御后金第75页
            2.1.3.5 小结第75-76页
    2.2 海防制度变迁和聚落建设第76-101页
        2.2.1 起步阶段第77-94页
            2.2.1.1 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第77页
            2.2.1.2 海防军事制度体系第77-81页
            2.2.1.3 海防聚落的建设进程第81-94页
        2.2.2 中衰阶段第94-96页
            2.2.2.1 海防军事制度体系第94页
            2.2.2.2 海防聚落的建设进程第94-96页
        2.2.3 后期发展和削弱阶段第96-101页
            2.2.3.1 海防军事制度体系第96-97页
            2.2.3.2 海防聚落的建设进程第97-101页
    2.3 海防和海防聚落的层次第101-121页
        2.3.1 中央直属水军巡海第102-104页
        2.3.2 地方水军巡海第104-106页
        2.3.3 水寨和信地第106-108页
        2.3.4 陆上聚落体系第108-121页
            2.3.4.1 烽堠、墩台及其附属建筑第108-109页
            2.3.4.2 卫城、所城第109页
            2.3.4.3 堡、寨第109-110页
            2.3.4.4 巡检司城、关隘第110-113页
            2.3.4.5 沿海政府城池和民堡第113-118页
            2.3.4.6 驿站和驿城第118-120页
            2.3.4.7 总结第120-121页
    2.4 本章小结第121-123页
第三章 明代海防聚落的等级、规模和模数第123-167页
    3.1 海防聚落的等级第123-125页
    3.2 海防聚落的规模第125-153页
        3.2.1 城市规模相关研究概述第125-126页
        3.2.2 各级海防聚落的规模第126-153页
            3.2.2.1 卫城第128-131页
            3.2.2.2 千户所城第131-135页
            3.2.2.3 百户所城、堡、寨第135-138页
            3.2.2.4 烽堠、墩台及其附属建筑第138-145页
            3.2.2.5 巡检司城、关隘第145-150页
            3.2.2.6 驿站和驿城第150-152页
            3.2.2.7 规模规律总结第152-153页
    3.3 海防卫所聚落的模数规律第153-163页
        3.3.1 建筑模数相关研究概述第153-155页
        3.3.2 海防聚落模数范畴第155-163页
            3.3.2.1 聚落总体规模模数第155-158页
            3.3.2.2 聚落内部结构模数第158-162页
            3.3.2.3 模数规律总结第162-163页
    3.4 与长城聚落规模的比较第163-166页
        3.4.1 辽东地区第163-165页
        3.4.2 其它地区第165-166页
    3.5 本章小结第166-167页
第四章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明代海防聚落总体布局第167-251页
    4.1 大数据时代及其技术路线第167-169页
        4.1.1 大数据及其时代第167-168页
        4.1.2 技术路线第168-169页
    4.2 卫城、所城、堡、寨总体布局的影响因素第169-204页
        4.2.1 政治、军事因素第169-175页
            4.2.1.1 拱卫京畿第169-171页
            4.2.1.2 保护航道和港口第171-172页
            4.2.1.3 易于应援第172-174页
            4.2.1.4 分区防守第174-175页
        4.2.2 经济因素第175-181页
            4.2.2.1 区域经济水平第176页
            4.2.2.2 取水方式第176-179页
            4.2.2.3 耕地资源第179-181页
        4.2.3 地质、地理因素第181-184页
            4.2.3.1 海岸地质条件第181-182页
            4.2.3.2 海岛密集度第182-183页
            4.2.3.3 出海距离第183-184页
        4.2.4 城址环境因素第184-195页
            4.2.4.1 高程和地势第184-189页
            4.2.4.2 坡度第189-192页
            4.2.4.3 朝向第192-193页
            4.2.4.4 风水理论第193-195页
        4.2.5 航线变迁因素第195-196页
        4.2.6 规律总结第196-204页
            4.2.6.1 分布数量第196-197页
            4.2.6.2 分布密度第197-200页
            4.2.6.3 城址分类第200-202页
            4.2.6.4 海防卫所聚落总体布局图第202-204页
    4.3 其它聚落的空间布局第204-246页
        4.3.1 水寨和巡哨第204-212页
            4.3.1.1 福建的水寨和巡哨第204-206页
            4.3.1.2 浙江和南直隶的水寨和巡哨第206-209页
            4.3.1.3 广东的水寨和巡哨第209-211页
            4.3.1.4 小结第211-212页
        4.3.2 巡检司(城)第212-219页
        4.3.3 驿站和驿城第219-237页
            4.3.3.1 各防区的驿站、驿城第220-237页
            4.3.3.2 小结第237页
        4.3.4 烽堠、墩台及其附属建筑第237-246页
            4.3.4.1 单一所城辖区第238-240页
            4.3.4.2 多个所城辖区第240-242页
            4.3.4.3 单一卫城辖区第242-244页
            4.3.4.4 多个卫城辖区第244-246页
    4.4 聚落总体布局举例第246-249页
        4.4.1 莱州卫掖县境内的海防聚落第246-248页
        4.4.2 杭州湾沿岸地区的海防聚落第248-249页
    4.5 本章小结第249-251页
第五章 明代海防聚落的防御性特征第251-287页
    5.1 海防军事防御原理和可达性理论第251-253页
        5.1.1 海防聚落体系的整体协防原理第251-252页
        5.1.2 可达性理论的引入第252页
        5.1.3 海防聚落体系的可达性分析思路第252-253页
    5.2 信息传递系统第253-259页
        5.2.1 烽燧体系第253-257页
            5.2.1.1 技术路线第254页
            5.2.1.2 实例分析第254-256页
            5.2.1.3 小结第256-257页
        5.2.2 驿路系统第257-259页
            5.2.2.1 分析思路第257页
            5.2.2.2 实例分析第257-259页
    5.3 聚落体系第259-269页
        5.3.1 陆上聚落第259-269页
            5.3.1.1 直线间距—理论路线第259-263页
            5.3.1.2 基于地形的道路—实际路线第263-269页
        5.3.2 水寨第269页
    5.4 聚落自身的防守第269-286页
        5.4.1 城池攻防武器的发展第269-271页
        5.4.2 城池外围空间设计第271-286页
    5.5 本章小结第286-287页
第六章 明代海防聚落的内部构成第287-321页
    6.1 轮廓形态第287-292页
    6.2 交通体系第292-303页
        6.2.1 设计思路第292-293页
        6.2.2 类型第293-303页
            6.2.2.1 干道第293-301页
            6.2.2.2 支路第301-302页
            6.2.2.3 环路和蹬道第302-303页
    6.3 内部布局第303-320页
        6.3.1 案例分析第304-320页
            6.3.1.1 卫城第304-307页
            6.3.1.2 千户所城第307-310页
            6.3.1.3 百户所城、堡、寨第310-314页
            6.3.1.4 巡检司城、驿城第314-317页
            6.3.1.5 烽堠、墩台第317-320页
        6.3.2 小结第320页
    6.4 本章小结第320-321页
结语和展望第321-323页
附录第323-363页
    附录1 明代纪年表第323-324页
    附录2 明代海防各防区总图汇编第324-334页
    附录3 明代海防卫所表第334-341页
    附录4 明代海防堡寨表第341-345页
    附录5 明代海防墩台烽堠统计表第345-358页
    附录6 嘉靖时的倭寇活动列表第358-363页
参考文献第363-383页
发表论文、学术交流和参加科研情况第383-385页
致谢第385-386页

论文共3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清代长城北侧城镇研究--以漠南地区为例
下一篇:绿色建筑GPR-CN综合性能评价标准与方法—中荷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整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