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真菌病临床类型与病原学及中医体质类型构成分析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引言 | 第8-10页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10-22页 |
第一节 背景研究 | 第10-11页 |
一、流行情况 | 第10页 |
二、发病因素 | 第10-11页 |
三、病原学研究 | 第11页 |
第二节 现代医学对甲真菌病的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一、临床分型及表现 | 第11-12页 |
二、实验室检查 | 第12-13页 |
三、诊断 | 第13页 |
四、鉴别诊断 | 第13-14页 |
五、治疗 | 第14-18页 |
第三节 中医对甲真菌病的认识 | 第18-19页 |
一、病因病机 | 第18页 |
二、辨证分型 | 第18页 |
三、治疗 | 第18-19页 |
第四节 中医体质的研究 | 第19-22页 |
一、体质学说 | 第19页 |
二、体质分类 | 第19-20页 |
三、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22-34页 |
第一节 病例采集 | 第22页 |
一、病例来源 | 第22页 |
二、诊断标准 | 第22页 |
三、纳入标准 | 第22页 |
四、排除标准 | 第22页 |
五、剔除标准 | 第22页 |
第二节 研究步骤 | 第22-23页 |
第三节 数据整理、录入与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一、统计分析方法 | 第23页 |
二、描述性分析 | 第23页 |
三、推断性分析 | 第23-24页 |
第四节 结果 | 第24-28页 |
一、性别 | 第24页 |
二、年龄组成 | 第24页 |
三、病情 | 第24-25页 |
四、发病因素 | 第25页 |
五、临床类型比例 | 第25页 |
六、临床类型的相关因素 | 第25-26页 |
七、致病菌 | 第26-28页 |
八、中医体质构成 | 第28页 |
第五节 讨论 | 第28-34页 |
一、患者性别、部位与致病菌间的相关性 | 第28-29页 |
二、发病因素 | 第29页 |
三、临床类型 | 第29-30页 |
四、致病菌 | 第30-31页 |
五、地区差异 | 第31-32页 |
六、中医体质类型分析 | 第32-34页 |
结语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9页 |
附录 | 第39-4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