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3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基础理论分析 | 第16-19页 |
2.1 养生理论概念 | 第16-17页 |
2.1.1 养生 | 第16页 |
2.1.2 养生文化 | 第16页 |
2.1.3 养生学 | 第16页 |
2.1.4 养生园 | 第16页 |
2.1.5 养生旅游 | 第16-17页 |
2.2 岐伯与中药养生 | 第17页 |
2.2.1 岐伯 | 第17页 |
2.2.2 中医养生 | 第17页 |
2.3 乡村旅游 | 第17-18页 |
2.4 设计理论分析 | 第18-19页 |
2.4.1 景观规划设计 | 第18页 |
2.4.2 生态景观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养生园规划设计研究 | 第19-37页 |
3.1 养生园的主要功能 | 第19页 |
3.1.1 保健疗养功能 | 第19页 |
3.1.2 休闲游憩功能 | 第19页 |
3.1.3 科普教育功能 | 第19页 |
3.1.4 心灵放松功能 | 第19页 |
3.2 养生园规划设计原则 | 第19-21页 |
3.2.1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原则 | 第19-20页 |
3.2.2 健康为首,生态为先原则 | 第20页 |
3.2.3 巧于因借,因地制宜原则 | 第20页 |
3.2.4 传承文化,适当创新原则 | 第20-21页 |
3.3 养生元素在园林设计中的表达载体 | 第21-26页 |
3.3.1 选址与布局 | 第21页 |
3.3.2 建筑与小品 | 第21-22页 |
3.3.3 植物 | 第22-26页 |
3.3.4 山水结构 | 第26页 |
3.4 园林设计中关于养生思想的表达方式 | 第26-29页 |
3.4.1 植物配置上的花木养生 | 第26-27页 |
3.4.2 功能设施上的运动养生 | 第27-28页 |
3.4.3 情景营造上的情志养生 | 第28-29页 |
3.5 当今养生园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页 |
3.5.1 专类园少,建设规模不大 | 第29页 |
3.5.2 形式单一,整体性欠佳 | 第29页 |
3.5.3 植物配置欠缺,搭配不合理 | 第29页 |
3.6 国内外相关案例分析 | 第29-36页 |
3.6.1 杭州富春山居度假村 | 第29-31页 |
3.6.2 湖南株洲耕食书院 | 第31-35页 |
3.6.3 伊丽莎白和诺娜·埃文斯康复花园 | 第35-36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研究 | 第37-46页 |
4.1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 第37-38页 |
4.1.1 项目建设背景 | 第37页 |
4.1.2 生态旅游发展趋势 | 第37页 |
4.1.3 必要性和意义 | 第37-38页 |
4.2 项目建设可行性 | 第38-39页 |
4.2.1 区位条件 | 第38页 |
4.2.2 气候条件 | 第38页 |
4.2.3 地区经济实力 | 第38-39页 |
4.2.4 相关政策 | 第39页 |
4.3 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 第39-40页 |
4.3.1 国内客源市场 | 第39页 |
4.3.2 重点细分客源市场 | 第39-40页 |
4.4 项目建设方案 | 第40-43页 |
4.4.1 项目景观现状分析 | 第40-41页 |
4.4.2 项目养生资源分析 | 第41-42页 |
4.4.3 设计依据及原则 | 第42-43页 |
4.5 景观结构研究 | 第43-44页 |
4.5.1 五行与人体健康 | 第43-44页 |
4.5.2 五行与环境 | 第44页 |
4.5.3 阴阳五行与植物 | 第44页 |
4.6 设计思路 | 第44-46页 |
第五章 陕西岐山岐伯养生园景观设计实践 | 第46-67页 |
5.1 总体布局 | 第46-47页 |
5.1.1 总平面布置 | 第46-47页 |
5.1.2 景观布局分析 | 第47页 |
5.2 分区与节点设计 | 第47-58页 |
5.2.1 土区(窑洞综合益脾区) | 第48-52页 |
5.2.2 金区(呼吸吐纳养肺区) | 第52-53页 |
5.2.3 水区(水林禁欲养肾区) | 第53-54页 |
5.2.4 火区(佛教普渡养心区) | 第54-56页 |
5.2.5 木区(归园田居养肝区) | 第56-58页 |
5.3 交通规划设计 | 第58-59页 |
5.4 竖向规划 | 第59页 |
5.5 植物设计 | 第59-65页 |
5.5.1 设计目标及原则 | 第59-60页 |
5.5.2 植物分区 | 第60-65页 |
5.6 景观小品设计 | 第65-66页 |
5.7 照明设计 | 第66页 |
5.8 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